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月17日,在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上,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围绕如何打通产学研转化的梗阻,以及郑大的“双一流”建设情况,与记者进行了现场交流。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郑州大学要发挥‘双一流’建设的创新溢出效应和科技支撑作用,形成科研与产业、创新与育人有机结合。”刘春太介绍,郑州大学通过重构学科组织模式,建立“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职务成果赋权改革,快速推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入生产线。
如何产出大的成果?
刘春太表示,郑州大学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为领军人才,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为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重点突破学科,建设了8个学科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
“一方面,我们在学校内部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组织地承担大任务;另一方面,创新中心与头部企业如许继集团、平煤神马集团等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解决真正的‘卡脖子’问题,出大的成果。”刘春太说,2024年,郑州大学有46项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10项,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
那么,如何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蝶变,解决老师们的成果“不能转、不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
刘春太介绍,郑州大学把本属于学校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赋予成果完成人;通过专业技术经理人架起老师的科研思维和企业产业思维的桥梁;出台《郑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成果转化净收益的90%归个人……
“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新的局面。”刘春太高兴地说,“比如我们的关键金属团队,打破了氨氮对钼冶金的‘百年束缚’,研发出无氨氮钼冶金颠覆性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氨氮’污染问题,工艺缩短了百分之三十,成果转化合同额达6000万元。”
围绕大家关心的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情况,刘春太透露,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支持下,学校现在拥有42个博士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了3家省实验室。5个学科ESI排名居世界前1‰,国内排名22 位;US News国内排名27 位;QS国内排名第36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新征程上,我们将不辱使命,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坚定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刘春太信心满满地说。(李东宝 魏凯)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