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大河安澜,“黄河明珠” 三门峡做足“河”文章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护佑大河安澜,“黄河明珠” 三门峡做足“河”文章

图片

伴河而生,因河而兴,三门峡市域内黄河主河道206公里、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2.85万公顷,是依偎在“母亲河”臂弯里的一颗耀眼明珠,也是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建设而兴起的工业城市。

12月19日,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上,三门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务副市长孙淑芳介绍了三门峡如何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筑牢生态屏障——

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许一泓清水入河,三门峡责任重大。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已经从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现今的1.6万余只。美丽的“天鹅之城”,正是得益于三门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

孙淑芳表示,三门峡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建设了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湿地保护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3%、42%,天鹅栖息地由原来的2处增加到9处,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生物多样性居中西部前列,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我们还深入开展矿山修复治理,累计完成矿山修复12.45万亩,小秦岭矿山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孙淑芳称,各种举措让三门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不仅空气优良天数、PM2.5、PM10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做到“清水入黄”,12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护佑大河安澜——

2019年以来,黄河6次编号洪水全部安全通过

三门峡牢牢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强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全力构建黄河干支流防洪减灾体系,孙淑芳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地如何护佑大河安澜。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

实施“四水同治”,统筹抓好支流河道清淤、岸线除险加固、河岸绿化管理等工作,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探索开展三门峡水库清淤及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工程。

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建设潼关至三门峡河段防冲防浪工程26处、69公里,定期维护757道堤坝,有效遏制河岸坍塌。2019年以来,黄河6次编号洪水全部安全通过。

推进节水增效——

入选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

“坚持‘四水四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孙淑芳称,三门峡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工业企业用水计量率达到100%,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镇管网漏损率降低至10%,成功入选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

探索低碳发展——

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82个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三门峡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园等创、院士中试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3%,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黄金产量连续40年居全国第二……

成绩得益于三门峡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如何推进?孙淑芬介绍道,聚力打造“8+6”产业集群,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82个,实现规上企业绿色化改造应改尽改。与此同时,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促进三门峡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生态型、宜居型城市转变。

传承黄河文化——

形成“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等8条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三门峡改革发展中最鲜明的底色、最充沛的养分。

近年来,三门峡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以仰韶文化为依托,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文旅融合“1+3+4”工程为引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高标准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高规格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形成“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等8条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奔流不息的黄河,在崤函大地上焕然一新,三门峡正奋力做好“河”的文章,从“临河建设”向“拥河发展”转变,徐徐展开蝶变发展的历史新画卷。

(来源:河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