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见绿、水中见鱼、林中见果!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被评“优”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矿山见绿、水中见鱼、林中见果!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被评“优”

图片

12月1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济源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赵山介绍,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全境属于黄河流域。黄河从山西省垣曲县进入济源,境内黄河干流岸线总长58公里,有黄河一级支流16条,二级支流27条,三、四级支流11条,其中在济源境内汇入黄河的支流有14条。

近年来,济源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并取得积极成效。

规划实施重大项目98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发展蓝图。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高标准编制市级黄河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等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四大班子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国家、省重点支持方向,规划实施重大项目98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绘就矿山见绿、水中见鱼、林中见果美丽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擦亮绿色发展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的总体目标,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黄河湿地生态恢复,一幅矿山见绿、水中见鱼、林中见果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北岸徐徐展开。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26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个,全域森林覆盖率达45.58%,探索推广的“鱼鳞坑”造林模式,开创了太行山造林困难地造林的典范经验,纳入《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投资6.57亿元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

坚持以水而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认真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黄河流域涉水企业分类管理,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获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中原特钢入围水利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节水型工业企业典型案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三大行动,国控、省控水质断面达标率100%,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小浪底(济源段)、沁河(济源段)荣获省级幸福河湖称号,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统筹用好黄河水资源,小浪底北岸灌区济源段一期竣工并试通水,第三自来水厂投入试运行,投资8.75亿元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即将竣工,确保了济源城乡群众饮用水安全。

聚焦“一粒种、一棵草、一只兔、一头牛、一瓶饮料”

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产业基础较好的发展条件,确立了“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径,具有济源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正加快形成。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打造8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做强做优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纳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氢能、碳捕集、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值近2000亿元,特种钢跻身中国优特钢第一阵容,纳米新材料产业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那些年·小镇、小有洞天等精品民宿成为旅游消费的亮点。建成全省首家外向型经济一站式服务中心,构建全链条闭环式外贸服务模式,助力济源企业扬帆出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突破300亿元大关。做精做优现代农业,聚焦“一粒种、一棵草、一只兔、一头牛、一瓶饮料”,全链条、全产业、全生态实施种业振兴、兔业振兴、奶业振兴、中草药和新饮料产业培育行动,制种基地面积达5.93万亩,巩固了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的地位。

用心用情讲好济源的黄河故事

坚持保护传承,守护黄河历史文化根脉。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始终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为神圣使命,主动融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讲好济源的黄河故事。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成为省内外党员干部学习愚公移山精神、领悟初心使命的优质平台;现代豫剧《山路弯弯》荣获“河南文华大奖”,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在中央歌剧院成功演出,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的电影《愚公移山》,将是全球首部AI全流程动画大电影。大力保护文化遗产,济水源水系保护开发加快推进,黄河船工号子、王屋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济源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来源:河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