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郑州大学与河南金渠钼业有限公司签署“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成果转让协议,转化金额6000万元。这是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是郑州大学今年以来转化金额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钼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金属元素,电子、石化、医药、农业等很多领域都离不开它,比如制作手机屏幕的材质中就有金属钼。
传统钼冶金技术一直采用“氨法工艺”生产制备高纯三氧化钼,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氨氮”等污染物,环保问题突出。且随着高品质钼矿的开采消耗,矿物品质逐渐下降,而半导体、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钼产品的纯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技术上的彻底革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团队基于钼的络合特性开发了“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据介绍,这项新技术不用氨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问题;生产流程较传统工艺缩短了30%,加工成本低,但产品纯度比传统工艺高出一个数量级,对原料适应性好,还有利于实现伴生元素的综合回收。
今年6月17日,该技术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结论为:该项技术发明属国内外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项目是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的首个中试项目,郑州大学和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汇聚优势资源,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河南拥有丰富的钼矿资源,也是全国最大的钼深加工基地,钼粉用量全国第一,但生产钼粉所需的高纯三氧化钼,产量只占全国的2%,钼产业链存在明显短板。无氨氮钼冶金这一颠覆性技术的成功转化,将补齐河南钼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对河南发挥钼资源与后端产业优势,打造世界级的高纯钼生产与加工基地意义重大。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樊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