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碴地:段店瓷窑遗址的历史长卷与未解疑云
河南
河南 > 地市 > 三门峡 > 正文

瓦碴地:段店瓷窑遗址的历史长卷与未解疑云

千年古道上的奇特耕地

耕地,这一孕育农作物的摇篮,历经亿万年的地表风化,大多呈现为肥沃的黑土或黄土,亦不乏贫瘠的碎沙乱石地。然而,你可曾见过那闪耀着斑斓光芒、陶瓷碎片遍布、锄地叮当作响的奇特耕地吗?图1瓦碴地里的油菜和小麦

在河南省鲁山县梁洼镇的段店村,就有几百亩这样的耕地,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瓦碴地”。这里,陶瓷碎片如繁星点点,铺满了整片土地,闪烁着五光十色的诱人光泽。其中,有两大块比较典型的瓦碴地,位于段店村老村部与下万寿寺之间的大路西侧,这条大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宛洛古道。

图2瓦碴地里的唐代研磨器残片

追溯往昔,这条古道的历史可回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彼时,夏朝为统治广袤疆域,已构建起四通八达的路网,宛洛古道便是其中从洛阳通往湖北的重要交通与军事通道,西周前被称为古夏路。自西周设立宛(yuan)城,直至唐朝建立为避唐高祖李渊讳而撤销宛城的2500年间,此道被命名为宛洛古道,以其险峻与便捷,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明确指出了此道的关键战略地位。同样,这条古道还与唐代两位最著名的诗人有着不解之缘。第一位就是诗仙李白,他在《将进酒》中吟唱:“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中所提岑夫子就是岑勋,丹丘生原名元丹丘,都是李白的挚友,一位隐居于南阳,一位则居于洛阳,李白频繁往来其间,所行之路正是宛洛古道;另一位则是诗圣杜甫,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到:“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的正是他规划归程的这条古道的情景。直至大清帝国时期,此路依然是鲁山通往宝丰的东北大道。

古道上,瓦碴地中的碎瓷片密度惊人,每平方米有十几片到上百片不等,白釉瓷、黑釉瓷交相辉映,更有鲁山花瓷、青瓷、汝瓷等珍稀品种。兼有唐钧瓷、孔雀蓝釉瓷、元钧瓷、红黄绿三彩瓷、珍珠地瓷、白地黑花瓷、白地带字瓷、白地唐草纹瓷、油滴釉瓷、红定瓷、柿叶釉瓷、绞胎瓷、素胎瓷、黑白围棋子,刻花围棋子等。瓦碴地中除了琳琅满目的瓷片外,还散落着大量的窑具及其碎片。匣钵、研磨器、支订、垫圈、垫饼、垫片、炉梁、炉渣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它们傲然地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光。图3瓦碴地里的鲁山花瓷碎片

关于瓦碴地的描述,鲁山县政协副主席闫同来在《传世名瓷----鲁山花瓷》一文中写道:“花瓷遗址上的土地,当地村民都叫它‘瓦碴地’,意思就是土壤里的陶瓷碎片特别多。当地村民有口头禅:‘瓦碴地,咔嚓嚓,光长野草,不长庄稼。’‘下雨不保墒,气死种地郎’。”

图4瓦碴地里的垫饼、垫圈、支钉

瓷窑遗址的惊世发现

为何会有如此独特的耕地景象?这一切的源头,还需追溯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代羯鼓。据唐.南卓《羯鼓录》记载:“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名羯鼓。”“宋开府璟,......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捻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

图5瓦碴地里的唐代鲁山花瓷羯鼓残器

时光流转,弹指千年。1950 年,为了找到鲁山花瓷窑址,被尊为“中国古陶瓷之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考察了段店瓷窑遗址,后来,他在《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中写道:段店窑址“就现在散布碎片的面积看来,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烧瓷山场,而段店比之青龙寺的范围还要大。段店寨墙上,粘满了各种碎片,就是房墙路面也都是的,可以想见当年烧瓷山场的繁盛。”当时,陈万里先生幸运地在窑址上采集到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羯鼓相似度极高的羯鼓花瓷碎片。这一发现,如同千年花瓷羯鼓的DNA比对成功一样,标志着鲁山花瓷窑址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一角。

图6瓦碴地里的带匣钵北宋青瓷片

岁月如梭,山河长歌。198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段店窑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了极其丰富、极具震撼力的陶瓷品种,并初步界定了段店瓷窑遗址的范围。据此,2006年5月25日,鲁山段店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以段店中学西南墙角为基点,向东600米,向西100米,向南1000米,向北100米,包含段店村居民区、大浪河东、西两侧部分耕地等,保护面积合计77万平方米,成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瓷片暗锁何种乾坤

根据1989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瓦碴地里的这些碎瓷片大部分属于瓶、盆、碗、盘、壶、碟、注子、枕、盂等数十种的器形碎片。走进这片奇异的瓦碴地,不仅使人浮想联翩:白釉瓷,晶莹剔透,宛如初雪,散发着一种不染尘埃的高洁;而黑釉瓷,深邃如夜,沉稳内敛,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这两种色彩的对比,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鲁山花瓷的绚烂多彩,如同绽放的花朵,绚烂而不失雅致。看到羯鼓碎片,我们仿佛穿越千年,来到了唐朝。只见唐玄宗亲自击鼓催花,一曲《春光好》,使乍暖还寒、早春二月含苞待放的桃杏瞬间绽放!拿起半片宜酒宜花的珍珠地梅瓶碎片,我们不仅想问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在你半醉半醒中,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的《清平乐》“云想衣裳花想容”时,喝酒可是用的这里的酒瓶?古老的青瓷,温润如玉,仿佛江南水乡的烟雨,清新脱俗;汝瓷的天青之色,让人联想到雨后的晴空,宁静致远。我们很难不问:柴窑,你离我们还有多远?唐钧瓷的厚重,孔雀蓝釉瓷的华美,元钧瓷的质朴,红黄绿三彩瓷的活泼,它们共同编织了一个五彩斑斓的陶瓷世界。

图7瓦碴地里的宋代珍珠地残片

在这片瓦碴地中,窑具及其碎片同样引人瞩目。尤其是那形态各异的支钉底,无论圆锥形、车轮形,还是芝麻钉三角形底、芝麻钉圆圈形底、芝麻钉半圆形底……每一种形状都是工匠根据器型、重量精心设计,既能承重又最大限度减少对釉面的损伤,这无不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们默默支撑着瓷器的成型,见证了无数精美瓷器的诞生。

而那些残破的器具,它们虽已不完整,却依然能从中窥见古代生活的点滴。每一件器具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同时也映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尤其是那些围棋子,无论是刻花围棋还是黑白围棋子,从侧面可以了解千年前宋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风流倜傥、潇洒俊雅的精神生活的缩影。

图8瓦碴地里的金元白地黑彩画花残片

图9瓦碴地里的宋代刻花黑、白围棋子

在这片瓦碴地里,每一片瓷片、每一件窑具、每一个器种,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些千年的瓷片,暗锁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关于技艺、文化、生活乃至情感的乾坤。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伟大的工匠精神的传承,是5000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写照。

遗址的迷雾能否揭开

图10带白碗的五代宋匣钵

段店瓷窑,穿越时空的隧道,历经唐、北宋、南宋、金、元、明初等多个朝代,时间跨度长达800年之久。其陶瓷器型丰富,釉色斑斓,品种繁多,遗存丰满,全面涵盖了全国南北八大窑系的精华。如此长的烧造时间,如此大的窑址规模,如此全的瓷器品种,实属世间罕见。在民间收藏界,段店瓷窑的瑰宝不断涌现,官窑器、龙形器、凤首器、纪年款器等纷纷面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瞩目,也引起了河南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4年6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段店瓷窑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同年9月,鲁山段店窑官窑汝瓷复兴工程被列为《中国十大文化工程》之一。这些珍贵的瓷器,无疑成为了人们探寻历史文化的宝贵线索。特别是那些早期的青瓷片,颜色宛如青梅般清新,釉面如玻璃般光滑,光泽闪闪,艳丽如新,大有“真赛假”的意蕴。而那些恰似“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蓝釉汝瓷片,厚度仅有2mm,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不禁让人怀疑它是否出自柴窑之手。青瓷上的芝麻钉,与公认的汝官窑芝麻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智慧。另有白地红黄绿三彩画花、题字、题诗款碗、盘等,字体潇洒飘逸,如同行云流水,绝非一般工匠所能企及,不禁让人叹为观止,更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图11瓦碴地里的北宋天青釉碎片图12瓦碴地里天青釉残片复原的北宋汝窑碗

图13宋金白釉题字题诗残片

种种迹象表明,段店瓷窑遗址绝非简单的民窑可比拟。2007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原会长、享誉业界的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在《复议宋官窑青瓷》一文中,谈及汝窑窑址时明确指出:“不应就是已发现的宝丰临汝两地,应该还有其他地方”。或许,段店窑正是那下一个亟待官方认证的汝窑遗址,即便是柴窑的出现,我们也不会感到意外。段店瓷窑蕴藏的众多未解之谜,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揭秘。让我们携手掀起段店瓷窑遗址的神秘面纱,共同探寻那段被时光深锁的跌宕起伏、令人振奋的辉煌历史篇章吧!(尚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