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的许昌啥样?这场发布会告诉你答案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多面”的许昌啥样?这场发布会告诉你答案

“抓一把就是传说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随着“打卡许昌曹魏古城”“许昌的快乐不只有胖东来”等话题持续占据热榜,很多人开始愈发感受到,许昌这座城市的现代气息正从厚重的历史缝隙中缓缓扩散……

如今,作为全国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仅有的2个全域试验区之一,许昌如何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10月23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许昌专场新闻发布会,许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小菁介绍了一个“多面”许昌。

图片

科技赋能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家

为建设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许昌把创新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杨小菁从企业、平台、人才三方面的数据突出许昌在高质量发展过程展现出来的“新”:

企业方面,许昌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388家,有723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有5家企业入选省创新龙头企业,有18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

平台方面,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357家、科技创新孵化平台达到40家,中原电气实验室揭牌运行,许昌智慧岛、魏都智慧岛入选省智慧岛建设名单,许昌市成为拥有多个智慧岛的三个省辖市之一。

人才方面,培育中原学者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77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等33家院所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立项数、获得资金数均居全省第1位。

布局产业丨培育国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家

为建设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许昌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许昌研究出台10大产业集群、16个重点产业链培育方案,分产业链制定行动方案。

据杨小菁介绍,许昌目前已培育国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家,智能电力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硅碳新材料产业分别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超硬材料产业链纳入国家锻长板重点产业链,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许昌全省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更加凸显。

城乡融合丨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56%以上

为建设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许昌把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的主攻方向。

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56%以上;所辖县(市)全部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对于许昌而言,如何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县城为重要载体、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空间格局?

杨小菁给出的“许昌答案”是:有力有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有效发挥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据介绍,许昌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累计新增技能人才32.7万人,近三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经济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过城镇,在普遍增收的基础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优化营商环境丨获批“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试点城市

为建设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许昌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一招。

许昌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许昌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6.3万户,上市企业11家、居全省第3位,获批全省唯一的“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试点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许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也加快形成。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扎实推进,河南自贸试验区许昌联动创新区成功获批,建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德国百菲萨、欧绿保、普赫姆和法国圣戈班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中德(许昌)产业园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2020年以来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2%。

聚焦民生丨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在70%以上

为建设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许昌把人民至上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的价值追求。

据杨小菁介绍,许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在70%以上。

截至目前,18.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城市;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中原科技学院在校师生达到2.4万人,市中心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成投用,居家养老多元化运营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经验在全省推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全市接待游客720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50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0.2%、12.4%。

随着许昌的知名度、宜居度、美誉度不断增强,到许昌品三国文化、逛“胖东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展现一个“多面”许昌,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是许昌要交出的过硬答卷。

共有民营企业13.7万家,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75%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作为河南省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一直是许昌经济的“顶梁柱”和“主力军”。

许昌在优化发展环境、提振企业信心上都实施了哪些有力举措?许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张庆一作相关介绍。

确保政策落地 开展230余场对接活动

面对如何打通中央、省一揽子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提问?许昌用230余场对接活动来答题。张庆一称,许昌还紧盯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分门别类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聚焦消费、投资、外贸等方面,提出80条具体支持措施,去年许昌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6.3万户、增长8.9%,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8%。

出台《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去年投放科技贷2.92亿元、发放奖励资金5000余万元。

组建专业金融辅导队,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点对点、定制化的“融资+融智”服务;实施金融支持市场主体特别帮扶行动,为名录库中5665户企业提供信贷支持336.6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24.47亿元。

优化政务服务 把108个服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

张庆一称,许昌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从三个方面深化“放管服效”改革——

创新审批模式。抓好“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服务,把12类主题场景108个服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目前市级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实现100%、“不见面审批”占比98.7%,基本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

扩大“四电”应用。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在各部门间的互识应用,努力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目前已制发119种、351万余本电子证照,每万人证照数6640本,全省排名第1。

优化办事指南。深化“企业开办+N项服务”改革,上线110个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被评为“营商环境看河南”周观察市县亮点,企业开办时间从5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

搭建帮扶平台 每月10日、20日定为助企工作日

为持续迸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许昌围绕解决企业原材料供应、用工用能、订单不足等实际问题,通过三个举措,分行业分领域制定需求清单,个性化定制帮扶措施。

其一,建立万人助企“双十工作日”机制。把每月10日、20日定为助企工作日,许昌全市2314名帮扶干部到企业实地走访、解决问题,“万人助万企”反映问题动态办结率保持100%,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

其二,推行领导包联企业和商会制度。首创营商环境“吐槽大会”制度,坚持政企专题座谈会机制,邀请涉企问题主管部门与企业面对面听意见、讲政策、解难题,目前已解决各类问题5866个。

其三,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针对用工问题,密集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人才夜市”等活动,为1.17万家企业发布岗位信息40万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59万人;针对产销问题,召开对接会150场,签约销售金额36亿元,现场达成意向3亿多元;针对矛盾纠纷问题,成立“非公企业多元解纷工作站”,聘请法治护航员167名,每周二、周四集中开展法律服务,累计受理涉企案件1585起、13亿元。

未来,许昌将以“胖东来服务”为模式,把市场主体满意作为“金标准”,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持续创新服务方式,让市场主体在许昌有更好的舒适度、安全感、和归属感,助力民营经济继续取得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