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领略6000年前花瓣之美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领略6000年前花瓣之美

自动播放

如果说仰韶文化的发现,让世界惊叹于中华史前文明的古老与神秘,那么,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则让世人领略了其神奇和浪漫的一面。庙底沟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分期的标尺,是华夏文明有序传承的有力证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领略6000年前花瓣之美

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沿着步道漫步,仿佛一步就是数千年,进入了仰韶鼎盛时期。穿梭于庙底沟博物馆展厅,仿佛看到了距今6000多年,原始先民生活、劳作的具象场景,他们用陶器打水、喝酒、装粮食,甚至用来当作葬具。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领略6000年前花瓣之美

先民们为什么要在不同的陶器上画上不同的纹样?有人说是祖先崇拜,有人说是图腾崇拜,但不管他们的创作目的是什么,都是史前人民信仰和观念传播的重要媒介,具有一定的共鸣效果,那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将泥巴玩出了新境界。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发达的制陶工艺为人熟知,而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达到了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巅峰。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领略6000年前花瓣之美

”庙底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在博物馆有个月牙纹彩的陶罐上,这就是彩陶艺术巅峰的很好物证。“月牙纹彩陶罐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性器物,更是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侈口、宽沿,圆唇,束径,折腹,平底,细泥红陶,表面打磨光滑,器身绘制的14个月牙纹样十分罕见。”庙底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仰韶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最精美的一件器物,也是唯一一件完整器。

月牙纹彩陶罐的发现告诉我们,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天文知识,并出现天文崇拜的现象,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月牙纹彩陶罐成为了代表仰韶文化的重要文物,既装点了史前先民的多彩生活,也焕发了时代蕴积的艺术精神,承载了珍贵的文物价值。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领略6000年前花瓣之美

花瓣纹是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多瓣式花瓣纹非常丰富,以植物花卉作为彩陶纹样应该是农业文明发达的体现,是庙底沟文化最具标识性的纹饰,也是庙底沟人共同的审美倾向。在馆内众多彩陶中,花瓣纹彩陶盆可以称得上是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代表作。它口径31.9厘米、底径13.2厘米、高20.3厘米,泥质黄陶,器表做磨光处理,钵体盆形,上腹以黑彩绘出多组交错的弧线三角、圆点、线纹等,组成一周连续的花瓣纹,纹理优美、线条流畅、色彩古朴,极具艺术感。

在庙底沟博物馆的展厅里,还躺着一件独特的彩陶片,在这块彩陶片上,有疑似‘指纹’的细微发现,忽然将我们与先民的距离从6000年时光缩短到毫厘之间。据专家推断这些指纹可能是当时制作这件彩陶的匠人留下的,也许是不经意间留下的,又或是故意印上自己的专属标记,陶片上的一道道印记可能是史前匠人按压制作陶器时留下的指纹,这是古人留给大家的独家“浪漫”。

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不仅是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诠释了“华”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领略6000年前花瓣之美

在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华”字的由来一直备受关注。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有学者指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这一格局即形成于庙底沟时代,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这一观点不仅得到了考古学上的支持,更在文献记载中找到了佐证。例如,《山海经》等古籍中关于夸父逐日、桃林绵延的记载,与庙底沟文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高度吻合,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推论的合理性。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了“中华文明之花”。它不仅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百卉含英,开遍大半个中国,也与同一时期相隔万里的文明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