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文物普查一线纪实:热辣滚烫的“他们”守护历史记忆
河南
河南 > 教育 > 正文

荥阳文物普查一线纪实:热辣滚烫的“他们”守护历史记忆

手提电脑、RTK北斗手持终端、红外线测距仪、无人机......在荥阳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的现场,科技的赋能让文物普查变得更精准高效。7月24日,跟随一线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来到荥阳,走访魁星楼、荥阳县衙、洞林电影文化驿站、木华苑民居博物馆等地,实地探访荥阳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火热现场。

荥阳文物普查一线纪实:热辣滚烫的“他们”守护历史记忆

热辣滚烫的“他们”

风吹日晒雨淋,在季惠萍田野普查工作中,只是“家常菜”,更大的挑战在于每一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作为荥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季惠萍巾帼不让须眉,“在田野普查中,很多文物地址荒草丛生,有次在探寻火神庙的路上,突然草丛中窜出来一条蛇,我们三个女同志都吓得不清”,即使遭遇了这种突发情况,季惠萍一行依旧没有找到火神庙的确切位置,对于这种无功而返,季惠萍表示很正常,“我们要经过很多次探访,历史的记载与如今毕竟存在着时间的跨度,除了翻书籍档案,研究地形变化,还需要多次走访当地老人去寻找线索。”

作为普查队的“年龄担当”,59岁的陈国乾绝对是“大哥”的存在,经验老道的他跨越17年,从“三普”到“四普”,伴随着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勇往直前。田野普查不光累腿,还很累嘴,不善言辞的陈国乾在工作面前又变得“社牛”起来,只为了向当地老人搜集更多的线索。

荥阳文物普查一线纪实:热辣滚烫的“他们”守护历史记忆

在荥阳县衙操控无人机的张浩军是一名志愿者,作为队里的“新鲜血液”,2024年6月经过文物部门的普查培训,被聘为田野调查阶段的文物志愿者。张浩军利用无人机设备,协助文物部门拍摄不可移动文物点。

除了无人机,手提电脑、RTK北斗手持终端、红外线测距仪......这些也成为此次四普的常规装备,科技的赋能让文物普查变得更精准高效。一个个发掘遗址,一件件出土文物,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延续和承载着民族精神家园的结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国文化的根与魂,而文物普查对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些背后,是一群这样热辣滚烫的“他们”在默默奉献,严寒酷暑他们总是在坚守。

荥阳文物普查一线纪实:热辣滚烫的“他们”守护历史记忆

新发现10处 复查27处

荥阳市文物遗存丰厚,是河南省为数不多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今、从未出现文化断层的县级市。

荥阳市文物局局长郭俊杰表示,“荥阳市成立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综合、宣传、数据、专家、督查等5个工作组,4个常态化普查队伍,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目前,全市文物‘四普’工作已全面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已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37处,其中新发现10处,复查27处,力争2025年3月底前将完成‘三普’期间登记在册文物的复核,并调查、认定、登记一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