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之十八:薛店镇冢王村——千年村落写春秋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中国传统村落之十八:薛店镇冢王村——千年村落写春秋

在距郏县县城西北22公里处,有一座因“冢”而生的古村落——薛店镇冢王村。这个古村落建村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古建、古树、古井、古寨遗址等,处处都散发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气息。也因此,与之相关的几个村落荣膺中国传统村落——后冢王南村2014年11月17日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冢王西村2016年12月9日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冢王村2019年1月21日获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6月6日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时,这一带洪水泛滥,村南即汝阳江(北汝河)水域,村民以渔业为生。此地居民原籍山西太原,周太子姬晋之后,称太原王氏,春秋时期因战乱流落于此。公元前586年,周定王东巡途中病逝于此,遂葬此地。《东周列国志》“定王定鼎于郏”六个字,记载了这位周天子病死葬郏之事。冢王村也由此而生。后,香火相传、生生不息,冢王村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后冢王南村、后冢王北村、后冢王东村、后冢王西村等四个行政村。

冢王村,村域面积6.49平方公里,占地面积1425亩,户籍人口9800人,常住人口7600人。这里面包括同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后冢王西村和后冢王南村。村落西北邻茨芭镇,东临上谷村,西南接前冢王村,东南接太朴寨村,韩茨路从村东部穿过,与省道S238相连,交通便利。村落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村落北部外围和东部外围是渐渐增高的丘陵地带,南部和西部外围是平川原野。村外的鲁医河中游有水库两座,可供农田灌溉,自然环境突出。

冢王村现状与历史格局,与当时村寨建设关系密切,体现了中国流传的易经文化和神奇八卦奥秘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在规划布局上的体现。八街七十二巷和二十八口古井对应着五行八卦和二十八星宿。特别是一个占地五六亩的坑塘,中间有一道弯曲的堤坝路,塘里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太极阴阳鱼,酷似八卦图,奇妙无比。

位于王氏祠堂向南百十米的坑塘,被村民称为南大坑,又叫“对半坑”。四方来水,汇入坑塘,另外一个作用是制约冢王街龙地的离火。塘是八卦的核心,以塘为中心和基点,有八条街道向四面八方延伸。东西南北没有贯通的大街,多为丁字形、工字形街道。大街又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窄巷,窄巷连接千家万户。巷道纵横相连,似通非通,神秘莫测。窄巷又长又瘦,还寓意长寿的意思。

依八卦理论,冢王村四个寨门不占正位,均按逆时针方向有所移动,以占八卦的四个吉利方。东西南三门寨外有石桥,北门为坎水,故不设桥,形成三桥一坑一平地的利龙大格局。冢王人绕井而居,对古井既依赖又敬畏。28口古井是按照天上28星宿位置而选择井的位置,根据地形筑造水井,以求“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好兆头。与古井昼夜相伴的是古树,几乎每口井边都有一棵古槐树或是古皂角树。

在村中心位置分布着东西两座炮楼和两座阁门,分别控制东、南和西、北主街道,极具防御功能。如此布局,有利于在祠堂和南大坑这里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包围来犯之敌,无形中增大了取胜的把握。不仅如此,在村内的一些建筑上,也多有这样的考虑。如,乾隆初年所建的关帝庙,建筑风格十分罕见,庙门不是习惯上的坐北朝南,而是向西。

冢王村内传统建筑主要包括文保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建议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现存的传统筑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街和巷都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和尺度。村落中有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定王冢),8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王氏祠堂、三官庙、关帝庙、王凤鸣宅院、王书珍宅院、杨栓柱宅院、王真坟、冢王墓群),15处建议历史建筑。冢王的传统建筑和村落格局记录了从明代以来冢王发展演变,经济的盛弱、文化的兴替。现存建筑的布局、形制、脊饰等及自然理念、风水理念,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为研究当时社会的建筑学、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环境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冢王村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书写着沧桑巨变的经年春秋。古老而又散发着新时代气息的村落,在新征程的道路上,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梦想,不远的将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政策扶持下,冢王村人必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把“自己”打扮的更美、更靓,让古老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在现代文明璀璨的星河里熠熠生辉。(文/郭颖颖 图/胡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