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片上了墙 国保遗韵放光芒——记段店瓷窑遗址瓷片墙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千年瓷片上了墙 国保遗韵放光芒——记段店瓷窑遗址瓷片墙

在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有一道别样的风景,那就是建在上世纪时期的民房,房屋和院墙的墙体上布满大小不一、大的如巴掌小的似纽扣,年代不同、主要是唐宋金元时期的瓷片或制瓷的钵体碎片。在长期的风吹雨淋侵蚀下,有的熠熠生辉,有的突出墙体,有的若隐若现;有的黑釉带斑,有的白釉黑花。有的似玉一般晶莹,有的保持着大地的本色颜色......那么,这些瓷片是从哪里来的?这些瓷片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瓷片对墙体起到什么作用?

段店村的地理矿产和梁洼镇的陶瓷历史

段店村是鲁山县梁洼镇的一个行政村,距梁洼镇政府西南7公里,区域面积 5.2平方公里。梁洼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的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与辛集乡、张店乡、宝丰县及平顶山市石龙区相邻,是鲁山县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里的地理环境独特,地势起伏,山地与平原交错,境内有两条河流。西边的大浪河沿着梁洼镇的郎店、郞坟、段店、鹁鸽吴、保障等村弯弯曲曲正如一条长龙穿境而过。大浪河也称石龙河,在上游石龙区段称石龙河,梁洼镇鹁鸽吴村有石龙河自然村。东边的应源河从梁洼镇北街村的金坑发源,穿越北街、西街、南街、东街整个镇区,流到宝丰县张八桥镇的外良村汇入应河。这里的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以煤炭、铝矾土、粘土、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为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其中,煤炭储量巨大,煤种多样,煤质优良。高岭土不但储量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这里的高岭土从硬度上可划分为软质、硬质、半硬质等品种;从颜色上可分为白陶土、黑毛土、黄红白相间的陶瓷土、青矸等品种。而白陶土的颜色白如面粉、细如脂膏,用手指捏搓像是脂粉且有油腻感,颇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之意境。

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原材料,其中,白陶土是制作精细瓷器的材料;陶瓷土是制作大缸、小缸,盆盆罐罐、各种钵体的原料;黑毛土则是制作黑釉的主要原料;铝矾土和粘土是耐火材料。

正是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梁洼镇周边形成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里的煤矿覆盖层从裸露到数百米不等,在1990年以前,人们在沟崖上随便几䦆头就可以把煤挖出来。这些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为烧制瓷器控制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形成质优价廉的瓷器交易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史料记载,梁洼镇的陶瓷业始于夏,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黑釉缸、盆、罐、碗等生活用瓷,其中,镇区内数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烧瓷的炉渣地下堆积厚度在4米左右;以烧制瓷器的窑名为村名的自然村有2个,分别叫做“缸窑”和“罐窑”;已经被确认为古瓷窑遗址的有4个。①与宝丰县毗邻的东街村有“明清古瓷窑遗址”;②缸窑罐窑之间距梁洼镇西南一公里处的陶瓷古窑址,被专家确认为“桃花店金、元瓷窑遗址”;③在罐窑北500米处被专家确认为“郎店金、元瓷窑遗址”;④段店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形成了梁洼镇东西南北四道街向西的“缸窑”、“罐窑”、郎店、段店6个村,30平方公里的一个巨大窑场,真的不敢想象这在当时是个什么景象。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梁洼烧瓷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工艺水平之流长。

段店在古代的交通和经济地位

古时从洛阳到南阳有两条道路,一条经汝州、宝丰,走叶县,该路线宽阔平坦,但路程较远。另一条就是宛(yuan)洛古道,先秦时称为古夏路,是从洛阳出龙门山和香山之间的伊阙,途经汝州、石龙区、鲁山到达南阳。据石龙区、洛阳、南阳宛洛古道考证文章指出,在这条古道上,鲁山北段是从泉上、郎店、段店入鲁山县城,再从鲁山县城向南进入南阳。鲁山县志记载:“鲁南小道,从县城起,经瀼河、交口、云阳至南阳,...古称三鸦路,唐杜佑《通典》:‘荆豫迳途,斯为险要’即指此路”。诸葛亮隆中对所言“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指的就是这条路。也就是说,段店是宛洛古道中通往汝州、洛阳的必经之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代,鲁山县有3条车马大道:分别是东南大道、东大道、东北大道。其中,东北大道从县城起,经毛营、段店、马道,入宝丰县境,至临汝县与洛阳南大道相接。这条大道上有两座古桥,一个是段店村南在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修建的麦瑞桥;一个是石龙区捞饭店村(距段店村10公里)的黑鱼桥,桥头有“南通湖广,北达幽燕”的石碑。这条道路从鲁山向北在今天并不重要,甚至有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但在古代却是非比寻常,被称为“捷道、险道、奇道”,是一条极为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条古道上,大浪河从段店村北的下寺入村(万寿寺分上万寿寺和下万寿寺,上万寿寺在梁洼镇张相公村,下万寿寺在段店村,当地人习惯称上寺、下寺。其中,下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梁洼镇第二初级中学时被拆),河道蜿蜒盘桓绕村半周向东南而去。这里的煤炭河床上随处可见,高岭土、铝矾土比比皆是。不难看出,段店村除有烧制瓷器的优质瓷土、优质燃料煤炭、千年不息的水源,还有便利的交通,为段店村形成制瓷产销一条龙的集散市场创造了条件。

早在唐代段店已设镇,鲁山县志记载:“段镇,即今鲁阳镇北20里段店”;“唐悫传《加修直圣庙记》:‘境内有段镇’”。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段店设镇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从鲁山五大古镇鲁阳、张官营、张良、下汤、梁洼看出,但凡设镇必定是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无与伦比的特色产业,也就是说,唐代设段镇肯定与段店窑场有关、与鲁山花瓷有关、与段店经济的繁荣有关,当时,这里的繁华程度绝对不亚于五大古镇。时至今日,当地群众仍然称呼梁洼镇为“梁洼街”或“洼街”,段店村为“段店街”。

段店村的瓷窑遗址

段店瓷窑遗址位于梁洼镇段店村境内,段店窑创烧于汉、兴盛于唐,是汝瓷、钧瓷的发源地,历经宋、金,终于元。该窑址分布面积7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文化遗物丰富,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造型优美,其中有唐钧、元钧、唐三彩、鲁山花瓷、宋汝官瓷、三彩珍珠等。其花色有唐代黑瓷、白瓷、黑彩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青瓷、三彩珍珠地、芝麻酱釉等。器形有瓶、盆、碗、盘、壶、碟、棋子、注子、枕、盂等数十种。2006年5月25日,段店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唐玄宗关于羯鼓的千古一论,使鲁山花瓷名扬天下。但鲁山花瓷的窑口在哪里,千年来并没有定论。为了找到鲁山花瓷窑址,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的古瓷器专家多次赴鲁山、宝丰、郏县、临汝等地进行发掘考察。

被尊为“中国古陶瓷之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1950 年考察了段店窑遗址,他是第一个考察鲁山段店窑址的瓷器专家。后来,他在《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中写道:段店窑址“就在散布碎片的面积看来,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烧瓷山场,而段店比之青龙寺的范围还要大。段店寨墙上,粘满了各种碎片,就是房墙路面也都是的,可以想见当年烧瓷山场的繁盛。”这里所说的“青龙寺”

是不是宝丰的“清凉寺”?据宝丰县志和清凉寺碑刻记载:清凉寺,又名“青龙寺”,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创建。靖康二年(1126年)寺院被毁。明万历九年(1581年)和清嘉庆八年(1883年)两次重建,清末又遭兵灾,仅存殿宇4间,明万历九年重建后名为“清凉寺”。

1977年、1984年和2005 年,故宫博物院又有多名专家分别调查了段店窑址。在这些专家中就有:曾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被国内外陶瓷界誉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一知名学者"的冯先铭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叶喆民先生等古陶瓷泰斗级人物。采集的标本主要有唐代花瓷,宋元白瓷、白釉绿彩、珍珠地划花、白釉点彩、白地黑花、青釉印花、黑釉、钧釉瓷器及三彩陶器等,认为“白釉复线划花装饰在其他瓷窑比较少见,三彩枕及浮雕莲瓣纹炉都富有鲁山窑特色”;器类为缸、罐、壶、瓶、拍鼓等,基本弄清了该窑生产的品种和特征,解开了鲁山拍鼓和“花瓷”之谜。

瓷片为什么会上墙?

原来,在唐代时,这里有上百个瓷窑,一句民谣“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流传至今,“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道出了从段店、梁洼、到清凉寺、汝州的繁荣景象。专家们经过几次考古发掘,基本查明段店窑址主要分布在大浪河的西岸,段店街上六个村民组的房屋直接叠压建在古窑址上。从南到北分别为唐代堆积、宋金时期堆积、元代烧造区等。

元代以后,这里的制瓷业逐步萧条,数百年来聚集在这里的陶艺工匠、部分陶瓷生意人和祖居这里的人们,结庐定居,开始新的农耕生活。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了节约耕地,人们慢慢的在原来的窑址上建房筑屋,村庄面积持续扩大,逐步把老村部以南的瓷窑遗址全部铺在床下。可怜上百个千年窑厂,一朝沦为房基。

历史的尘埃淹没在大浪河浪打浪的川流不息中,大浪河用母亲乳汁般的清澈河水,滋润着这片富饶的土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还处于温饱尚无解决的时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只能是奢望而已,建造房屋全部是自己动手,和泥拓柸,打夯筑墙,邻里帮忙,互助建房。由于段店村是建造在瓷窑窑址遍地瓦碴上,村民们在建房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筑墙时就会把含有大量瓷片的泥土夯在墙里面。陈万里先生1950年考察段店时看到“段店寨墙上,粘满了各种碎片,就是房墙路面也都是的”,说明瓷片墙在解放前已经普遍存在。这些瓷片一方面起到了加固墙体作用,另一方面又有抗拒风吹雨打的保护作用。这样,造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墙上布满瓷片的独特景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拆除旧屋建造新房在所难免,陈万里先生看到的寨墙已经不复存在,很多瓷片墙院落被钢筋水泥房屋替代。据初步统计,村内现存有瓷片墙院落数10处,其中,段店二组相连的瓷片墙有12处、400多平方米。

段店村里的追梦人

鲁山花瓷,曾经的宫中用瓷,瓷器中的瑰宝,被称为“钧之源,汝之母,八大民窑之鼻祖”,因种种原因在元代以后断代,销声匿迹数百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寻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珍品---“唐代羯鼓”的出生地,才被慢慢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确定段店窑址为馆藏“唐代鲁山花瓷羯鼓”窑口后,立志恢复鲁山花瓷技艺的段店村民们,便开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早在1987年,段店村在时任村支部书记曹永志带领下,首先建成了“鲁山县花瓷工艺厂”。形成一条成型、雕塑、绘画、装饰、施釉、烧制生产线,产品种类繁多,有鲁青瓷、鲁钧瓷、鲁白瓷、灰裙满蓝等品种;仿古瓷有唐三彩马、鹤瓶、宋代梅瓶、狮枕、虎枕、麒麟枕等;生活用瓷有盆、罐、坛和餐具、茶具、酒具 、灯具等。当时,因为市场拓展不佳,产品销路不畅,人们对花瓷的认知度不高等原因,该厂于1992年停产。

进入新世纪,随着鲁山花瓷声名鹊起,来段店淘宝的人络绎不绝,这又点燃了村民们恢复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的火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山段店李氏花瓷平顶山市非遗传承人李新春、宋瓷烧制技艺人马伟、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人尚国全。李新春的窑厂和展销厅已初具规模;马伟的宋瓷供不应求;尚国全的鲁山花瓷与唐代花瓷胎釉无限接近。

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这些陶艺人中,一个小姑娘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尚国全的女儿尚亚红,本科毕业后,毅然决然追随父亲做唐代鲁山花瓷技艺恢复的追梦人。现在,她已经基本掌握了选料、配比、澄泥、拉坯、成型、施釉等流程,同时,她正在筹建花瓷文化合作社,让“鲁山花瓷”名片在文化合作社的舞台上发扬光大,使“鲁山花瓷”这颗埋藏千年的明珠再放光芒,鲁山花瓷正迈着文化自信的步伐阔步前进。(尚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