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上“烙”出甲骨文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葫芦上“烙”出甲骨文

林州市西街学校学生展示烙绘的二十四节气甲骨文字。(郭荣 摄)

林州市西街学校学生展示烙绘的二十四节气甲骨文字。(郭荣 摄)

葫芦是豫北农村一种常见植物。在林州市一所小学里,孩子们用巧手在葫芦上“烙”出了甲骨文,使一个个小葫芦变身为二十四节气“葫芦娃”,古老的甲骨文在孩子们的指尖“炫”起来。

7月4日,记者来到林州市西街学校甲骨文烙画社团,见到了“葫芦娃”们。经过晾干与打磨过后,黄色的葫芦肚大饱满,上面是孩子们精心烙绘的二十四节气甲骨文字。

“甲骨文具有独有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特征,我们用烙绘甲骨文的形式,在葫芦上展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二十四节气。”该校特色社团负责人李江涛介绍,这样不仅让甲骨文变为“灵动的符号”,更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科普,让孩子们感受古老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感悟节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价值。

据介绍,该校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设了甲骨文烙画社团,参加烙画社团的学生有60余名,主要是三年级至五年级对烙画有兴趣的同学。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就是用热烙铁在物体上作画。烙画绘制过程中,作者需要清晰感知烙铁的温度、运笔的速度和力度,以此表现画面的线条和明暗关系。“近两年,孩子们围绕甲骨文主题创作了许多作品,都是在平面上烙绘。”辅导教师纪华华说:“这次在葫芦上绘制,是首次在曲面上作业,葫芦外表是不规则曲面而且很光滑,接触点易打滑。孩子们进行了多次尝试,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孩子烫伤了手,也要坚持下去。课余一有时间,他们就跑到烙画室练手、找手感,有的孩子还请求带回家继续练习……”

在烙画创作之前,纪华华给孩子们讲解了甲骨文和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让孩子们形成对烙绘目标概念的理解和图案想象,并在创作中指导他们不断对线条和颜色深浅进行微调。五年级学生付昊立说:“在葫芦上烙绘虽然有难度,但是经过多次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运笔技巧,烙出了我想象中的‘葫芦娃’,也感受到了古人在兽骨上刻画符号的不易!”

“我非常喜欢烙画,在烙绘甲骨文创作过程中,我看到的不是晦涩难懂的千年文字,而是一个个有故事的鲜活图案。我要把烙画学好,把甲骨文化传承好。”三年级学生李姿娴说。

二十四节气“葫芦娃”、十二生肖、传统节日等,都是该校开发的甲骨文主题学习项目,目的就是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通过游戏化活动,让孩子们爱上甲骨文、想学甲骨文。这次推出的“葫芦娃”载体,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每个孩子对应一个“葫芦娃”,查阅资料、练习手法,创作了自己心仪的作品,每个作品上配有节气图案,不知不觉中沉浸式体验了烙画、甲骨文、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与技能。学校还将作品进行展示,引来了全校师生“围观”,在学校掀起一股甲骨文学习潮。

“我们用儿童喜爱的方式,做好传播和传承,让甲骨文在孩子们眼中变得‘很酷、很有范儿、很拉风’。”该校校长王浩良表示,学校将不断通过新载体、新介质、新创意、新技术,让甲骨文化在校园不但“玩起来”“学起来”,更要“用起来”“潮起来”,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之中。(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李林 杨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