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软实力” 夯实“硬支撑” 河南工程学院这样激活办学活力
河南
河南 > 教育 > 正文

优化“软实力” 夯实“硬支撑” 河南工程学院这样激活办学活力

“情怀”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精神传承,办一所有情怀的大学,更是新时代的价值追求。6月13日下午,2024全国主流媒体河南教育行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南工程学院,打探这所有情怀的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将“软实力”做硬,将“硬支撑”做实,服务重大需求的发展之路。

优化育人“软实力”

教育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软实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好校风、好教师。

采访团一行走过绿意盎然的靖宇小道,杨靖宇雕像静静伫立其中。在河南工程学院,处处都有这位杰出校友的“身影”。

杨靖宇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抗日民族英雄,于1923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工程学院(原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习印染专业。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河南工程学院深入挖掘杰出校友杨靖宇将军这一红色资源,于2020年9月建成了青年杨靖宇纪念馆,形成了独具河工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年后,该馆被评为河南省第九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来到青年杨靖宇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采访团一行依次参观了馆内展出的文物、文献、照片等,认真聆听杨靖宇将军的英勇事迹。

采访团一行参观青年杨靖宇纪念馆。

采访团一行参观青年杨靖宇纪念馆。

“新时代的我们都应该像杨靖宇将军那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心中有国家,脚下有方向。”“很荣幸能和杨靖宇将军以此种方式产生联系,身为河工人,我很自豪!”记者看到,在展览馆参观留言本上,写满了河工学子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爱国教育贯穿育人始终,逐渐深入了河工学子的心中。

知行“一站式”学生社区。

宿舍是打通高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河工善于抓住每一个育人契机。2023年3月成立以来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已然成为河工育人新空间。

“我们和学生同住,基本上24小时都在一起,这样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情绪、关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疏解和辅导。”学校知行“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导师丁美茜说。

采访团一行来到知行“一站式”学生社区。

把学生社区“末梢”变工作“前哨”。据了解,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共涵盖12个庭院、26栋宿舍楼,服务涉及2.6万名学生。成立以来,育人导师人均走访宿舍近千次,接收并办结学生问题反馈300余条。

经过一年探索,社区初步形成了以构建“四共五心”阳光社区为核心的“一三五”育人体系。打造出富有“河工”特色,体现思政要求、彰显融合优势的“共学、共居、共乐、共美”阳光社区。

夯实发展“硬支撑”

教育发展需要夯实“硬支撑”,“实用性”“应用型”激活办学活力和学生动力。

“河南工程学院的校友,除了不会种棉花,从染布到设计,再到加工,最后到销售,全产业链覆盖。”在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仅仅是在纺织服装行业,在绿色矿山、智能开采、近海资源勘探、地质灾害治理、污染防治、煤层气页岩气干热岩开发开采利用、土木工程、会计、跨境电商等领域,一大批活跃的河南工程学院校友也在生动地诠释着“河工现象”。

“服装MES系统,能够实现我们的教学实训,还有产线产能以及产线数据的实时更新。”在服装学院,指着身旁的智能吊挂生产系统,服装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付新芳向采访团一行介绍说,“最快3分钟就可以让一块布料变成一件成衣,相当于30人组成的流水线。”

学生正在使用智能缝纫机。

采访团一行观看智能裁片机运作。

“这就是我们的采煤工作面,学生都可以在里面进行正常操作,通过两个抓手可以进行上下左右摆动割煤。”在矿井实训中心,实验室教师宫伟东介绍,“作为国内高校为数不多的大型煤矿实景教学系统,为方便教学,学校还专门设计了教学走廊,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井下的生产布局。”

采访团一行参观矿井实训中心。

矿井实训中心。

“这瓶水瓶口上怎么还有个包装,是装什么用的?”在艺术设计学院,拿着这瓶造型奇特的水,新浪微博记者曹想提出疑问。

“这是我们4月份刚刚研发出的冷泡茶,用的是弱碱性强一点的山泉水,冷泡更好喝,上边的茶叶还可拆卸,适配市面上大多数饮料的瓶口。”冷泡茶研发者、数字媒体艺术22级学生袁彬向采访团介绍,目前该款冷泡茶已经投入校园,之后将投入校外市场。

学生向采访团介绍自主研发的冷泡茶。

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毕业作品。

“我发现,学校非常注重实训课程设置,让学生在熟悉工业设备和工业流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课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同时先进设备的引进,也与产业发展的进程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采访参观完各个学院,长城新闻网记者郭兵感叹道。

学校党委副书记赵红亮介绍,作为应用型大学,河南工程学院一直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在应用型本科赛道上,学校的工业工程、安全工程和质量控制三个专业都进入到前三名,其中,工业工程和安全工程均位居第一名。

“纺织行业和煤炭行业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河工的‘底色’,把‘底色’擦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工科优势做强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学校党委书记刘永涛介绍,近年来,学校还服务对接省委、省政府重大需求,依托学校工科优势,着重发展工业软件。

采访团一行观看工业机器人联动操作。

记者在机械工程学院观看学生制作的3D打印机。

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创新中心。

工业软件被誉为“工业大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制造强国的“国之重器”。河南工程学院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启动工业软件“头雁计划”,开展工业软件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