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和车间!关于人才培养,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自有章法
河南
河南 > 教育 > 正文

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和车间!关于人才培养,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自有章法

学校教的技能,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没有教。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6月13日,2024全国主流媒体河南教育行大型融媒采访团一行走进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实地探访该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采访团一行在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教学实验室进行参观

采访团一行在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教学实验室进行参观

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和车间

学生认可度尤其高

“在学校学习一年半后,又进入企业实践学习一年半,我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掌握得更扎实。毕业后,我准备留在乐帆口腔医院参加工作。”作为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1.5+1.5”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小高同学信心满满,“通过实践学习,我掌握了各种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现在能在义齿加工厂、诊所、综合医院口腔科及其他医疗单位独立开展工作。”

据了解,“1.5+1.5”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是一种紧贴企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我们提前进入企业学习,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学习,在‘教、学、做’一体模式中学习。”小高告诉记者。

在小高看来,这样的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强化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增强职业适应性。“可以使我们学的专业技能和未来的岗位需求深度吻合,而且还可以随时学到新技术、新工艺,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学生正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资料图)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学生正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资料图)

创新“1.5+1.5”培养模式

让毕业生到岗就可顶岗

“1.5+1.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什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什么区别?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理事长王泽民介绍,“1.5+1.5”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更不等同于毕业实习。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动形成双元育人主体,打造“知、情、意、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路径:前1.5年在校期间,将公共基础课、人文素养、医学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融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对工匠精神“知其意”“通其情”,重点在于围绕工匠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和医学基础知识;后1.5年学生进入企业,则重在学生对工匠精神“知其意”“通其情”的基础上,通过“厂中校”“做中学”的模式对工匠精神达到“攻其难”,才能达到“坚其行”的目的,最终育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

“这个人才培养方案是我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的,按照岗位职业技术、能力、素质需求重新整合了课程体系。”王泽民说,该课程体系重在将课堂搬到工厂和车间,由学校派去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技能大师共同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从理论到实训均采取“教、学、做”一体的方式实施。

据了解,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车间上课,先由教师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讲解和示范操作,然后由车间能手、技术大师手把手教学生操作,逐一指导、辅导,并在学生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完成操作。

而学校和企业也制定了详实的单项专业技术考核评价体系,每一项专业技术的讲授、实训之后,由学校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大师共同考核,确保人人过关后方可进入下一个教学单元。同时企业给每个学生都安排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岗位和带教师傅,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在带教师傅的指导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操作,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这也是我们这种模式的毕业生到岗就可顶岗的根本原因。”王泽民告诉记者。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学生正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资料图)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学生正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资料图)

深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切实增加学生实践技能

“我们与学校的这种1.5+1.5合作培养模式,对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了人才。学生毕业即就业,没有毕业新入职的适应期、认知期,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就能独立在技术岗位工作。”乐帆口腔医院负责人说,“高校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我们企业,他们的融入和施教又从另一方面为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提升开辟了新的继续教育课堂。”

该负责人表示,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破解了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关联要求,因此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对企业的认同感强、职业定位准确、适应性强,上岗即可独立工作。

而对于这种培养模式,王泽民则有新的期待和想法,“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校企融合育人中如何加大对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我们要着重探索的”。

对于人才培养未来会向哪个方向继续创新发展,王泽民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比如顺应“互联网+职业教育”趋势启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探索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开发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创新教材;开展以赛促教创优活动;通过“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思路,逐步优化师资结构,争取在2024年培育和发展“双师”型教师100人等。

“我们也要继续切实地增强学生实践技能,通过搭建学生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合作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应用知识,让企业找到个顶个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郑医’力量。”王泽民说。(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