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石刻不语阅千年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龙门石窟:石刻不语阅千年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民间慈善药店”到“龙门二十品”,从鱼跃龙门到“天花板级”的北魏乐舞……记者实地探访,感受遗产保护的传承创新。

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在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历经1500多个春秋,龙门石窟的数千佛窟和十万法像沿伊水两岸次第铺开,将文化与传承烙印在历史的年轮中。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其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

“始于北魏、兴于盛唐,龙门石窟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过程反映出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多民族融合的时代风格。”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说。

龙门石窟是进行考古和历史研究、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和多民族融合研究的重要载体。

“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保护修缮工作从未间断,至今仍能在部分石像上看到古代修复、描画的痕迹。”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说,唐代就在奉先寺上方开挖“人”字形排水沟,防止渗漏水侵蚀大佛。到了宋代,有专门负责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八作司,在卢舍那大佛佛座上就刻有“东八作司胡副使十一人修佛记”。

“龙门石窟古代的保护措施,多数都是朴素的。这些做法虽然简单,但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检验,对石窟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朝龙说。

长期以来,龙门石窟研究院针对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和洞窟渗漏水三大病害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精准采取保护修缮措施。目前,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的窟龛危岩体和渗漏水病害问题已基本解决,石窟区域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

除了针对石窟本体的修缮和保护工程,数字化手段也早已介入到龙门石窟考古文保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对龙门石窟大量的模糊碑刻题记及浮雕纹饰,通过全光影采录技术、全细节立体成像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叠加,使模糊的图案、文字清晰化,所蕴含的丰富文物信息得到还原再现。”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说。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将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讲好“龙门故事”。(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