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非遗传承人常桂连 让剪纸技艺走出国门绽放世界
河南
河南 > 地市 > 漯河 > 正文

漯河非遗传承人常桂连 让剪纸技艺走出国门绽放世界

七岁学习剪纸,十岁创作精品,随后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主题,创作出许多“粘土气、接地气、冒热气”的剪纸艺术作品。作为河南省非遗文化传承人,带领团队走出国门宣传中国的剪纸艺术,让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她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漯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桂连。

五代接力,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

常桂连,河南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人。1962年出生的她,如今已是花甲之年,对于自己的剪纸创作和传承,她一直没有停止脚步。“剪纸技艺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到我这已经是第五代了。”常桂连说。

常桂连说,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它2000多年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中,沉淀着人们朦胧、淳朴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发展的今天,剪纸艺术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艺术性、趣味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日益受到艺术界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漯河市召陵区是中华字圣许慎的故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间艺术根深蒂固。”常桂连说,从19世纪后期开始,这里就有花灯笼、虎头帽、荷花鞋、剪窗花等民间手工艺术,在老窝、青年乡一代流传,而这些民间工艺的制作都源于剪纸艺术。

召陵区青年乡后谢村有一个名叫林晴的人,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巧媳妇,剪窗花、剪鞋样、绣兜兜样样精通。十里八村的媳妇经常到她家里学习。林晴50多岁的时候,就把从外面学习和自己独创的剪纸手艺传给了女儿杨妮和外甥女谢宽。后来,谢宽又把这门传承下来的剪纸技艺传给了女儿王喜妮。“也就是我的母亲。”常桂连说。

天赋异常,七岁始学十岁出作品

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常桂连7岁就开始练习剪纸窗花。“母亲剪纸从不画图样,各种图案都在她的心里,随心所欲。”常桂连说,她从小就喜欢看母亲剪纸,看的多了自己也就学会了。常桂连10岁那年,村里一户人家办喜事,于是就找到常桂连的母亲剪喜花。

“当时母亲正忙着做饭,就让我代剪。”常桂连回忆说,邻居们还不太愿意,嘟囔着说小孩子能剪出个啥。但没过多久,这名邻居就目瞪口呆了。当常桂连把栩栩如生的喜花《鸳鸯戏水》、《喜上眉梢》摆在邻居面前时她大为震惊,这和母亲剪的不分上下。邻居们喜出望外,连连夸奖。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无人知晓的努力和坚持。常桂连亦是如此,生活中她总是带个笔和本,看到自己喜欢的花卉、景物就会停下脚步,把图案画在本子上。由于长时间一个动作地坐着,眼睛关注度集中地盯着某个地方,她的颈、腰和眼部都不同程度受损,面对身体时常表现出来的痛苦报警,常桂连忍痛坚持着。长期积累的丰富创作素材,为常桂连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卫平曾在《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文艺创作要‘接地气’”。他所说的“接地气”,就是要接生活之气、接人民之气,把创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里,只有真正沉入生活的底部,才能吮吸到来自大地深处的汩汩甘泉。而常桂连就是这样一位“接地气”的文艺创作传承人。

熟悉常桂连的人都知道,她的剪纸作品基本上都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主题,如耕种、纺织、打渔、喂猪等;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主题,如仁、义、礼、智、信等,围绕当地文化历史底蕴主题,如《许慎文化》系列剪纸等。这些粘土气、接地气、冒热气剪纸艺术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为了更好地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常桂连在传承老一辈原生态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套色剪纸,其多以人物和动物为主,质朴生动,构思巧妙,观赏后让人回味无穷。常桂连解释说,“套色剪纸”就是采用阴阳结合的方法,用多种彩纸剪切而成。作品的创作经过绘制主题图案和附属图案,剪切、雕刻、拼接、粘贴、衬托等工序,然后再精心装裱。一套工艺流程下来,一幅幅色彩斑斓、富有立体感的剪纸艺术作品跃然纸上。

多年来,常桂连先后创作出作品《许慎文化》《孺子牛》《年年有余》《双龙戏珠》《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系列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国和省市艺术大赛和展览并屡屡获奖,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许慎与说文》系列、《脱贫攻坚》系列、《抗击疫情》系列、《春牛图》等先后荣登学习强国平台。自己也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剪会会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漯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漯河市十佳市民、漯河市道德标兵、召陵区巾帼标兵、召陵区乡村振兴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培养新人,让剪纸文化走向世界

弘扬传统文化,把剪纸艺术传授给更多的青少年,是常桂连一直以来的梦想。2008年,常桂莲建立了自己的“九洲传习所”工作室,并且成为漯河市公益课堂的老师,经常到文化馆、市老年大学、市特殊学校等公益培训,深入乡村小学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活动,自愿为村里的孩子上剪纸课,培养剪纸新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常桂连的儿子孟少雄从小耳睹目染剪纸艺术,不仅得到了母亲的真传,而且成为常桂连的得力助手,2023年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也自然成为非遗传承人,他的作品在2023年三次荣获国家级大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儿子在他的学校开办了剪纸社团,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常桂连说,她所教授的有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据不完全统计,受众人数已超过2万多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了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010年,常桂连带着剪纸艺术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当我把一张普通的纸张剪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时,台下的孩子们非常兴奋,都竖起了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中国剪纸,真棒!”交流结束时,其中一名外国老师张口要买常桂连的剪纸刀。“他们认为我能剪出好作品,剪纸刀一定也不简单。”常桂连笑着回忆,当时她就把这个剪纸刀送给了外国老师。

2019年,常桂连带领儿子孟少雄、学员袁亚丽参加了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中国寻根之旅”研学活动。多次为来自新西兰、加拿大等多个多个国家的华裔青少年传授剪纸之美,受众2060余人。领队老师丽娜感慨地说:“许多古老的文明形态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承着遗存着,其中剪纸是最具民族普遍性和生活使用最广泛的传统文化。中国剪纸的千年经久不衰的传承,是人类文化遗产上的一个奇迹。我们一定努力学习,让剪纸之美发扬光大。”常桂连让剪纸艺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为传承民族文化,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代代剪纸人智慧的结晶,作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我有责任把剪纸艺术的接力棒传习下去,使其发扬光大。”常桂连坦言,虽然她年已是花甲之年,但会一直守护住这份热爱,争取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精品力作,培养出更多的剪纸爱好者。(刘成威 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