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看病就医“关键小事” 郑州公立医院推行“便民就医”七项举措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解决看病就医“关键小事” 郑州公立医院推行“便民就医”七项举措

原标题: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门诊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解决看病就医“关键小事” 郑州公立医院推行“便民就医”七项举措

新形势下,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要?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医保局、市医改办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新政,进一步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构建优质高效的市域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明年初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

新政明确,我市将围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基础、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纽带,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高效衔接的分工协作机制,为群众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以全链条、全流程的整合型服务。

计划到2025年,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持续提升,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市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市域一体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依据群众健康需求,我市将完善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签约群众提供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我市将引导二级及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或加入基层家庭医生团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诊疗等服务。同时,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制定完善基础性签约服务包,探索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逐步健全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

我市将逐步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的服务模式,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

持续推进优质资源下“沉”

新政明确,我市将按照“业务一体化、管理网格化、服务连续化”思路,在市内各区规划布局以业务紧密为核心、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推动医疗集团内业务统一管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用共享。

城市医疗集团由市级或区级医院牵头组建,成员单位根据疾病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各阶段需要,由网格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构成。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以业务合作、人才培养、专科建设、技术支持等为纽带,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分工协作,探索实行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格局。

一体推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县医院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才能把县域医疗能力网底兜实。

我市将市县一体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城市医疗集团下带医共体和36个市县合作共建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依托市级远程诊疗中心对医共体进行技术帮扶和业务质控,不断完善县域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六大共享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检验检查结果区域互认。

同时,我市加强6个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县域医疗中心VTE(静脉血栓栓塞症)、肿瘤、重症、微创介入和麻醉疼痛五大临床服务中心能力,推动胸痛、创伤、卒中和危重新生儿、孕产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向乡镇基层延伸,持续提升县域医疗综合救治能力。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新政明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独特优势,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贯通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全过程。我市将努力推动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建设项目落地,搭建发展平台,引育一批名中医药人才,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我市将强化医学医疗中心示范引领,以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为引领,2个省级医学中心、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为带动,构筑中部地区医疗卫生高地。

同时,我市将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10万居民范围内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优化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村通过巡回医疗、邻(联)村延伸服务、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我市将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设施设备提档升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100%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

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体验,需要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关注的“关键小事”。

新政明确,我市要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和院前院内高效衔接一体化服务机制。

我市要持续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实施“精准化”服务,在公立医院推行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门诊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病案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七项“便民就医”举措;推行门诊一站式综合服务、预住院模式、检验结果线上互认、日间(手术)医疗服务、互联网+护理、非急救医疗转运、家庭病床等七项“就医流程优化”举措,努力让群众就医更安全、看病更便捷、体验更舒心。 记者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