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部崛起满目新丨向融·都市圈里看中部
“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
核心提示
才饮黄河水,又临湘江畔。春夏之交,河南日报联动报道“中部崛起满目新”向“融”报道组来到湖湘大地,看交通、入园区、进企业、探政务、观生态,探寻湖南如何致力打造长株潭都市圈、加速迈向“全国重要增长极”的发展密码。站在更高起点,期待豫湘携手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之路,挺起中部“脊梁”。
大河奔流气象新,湘江潮涌逐浪高。
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的“大合唱”中,都市圈建设正奏响激扬乐章。
湖南有个“圈”。湘江蜿蜒北上,依次串连起株洲、湘潭、长沙三市,三城依江而立,历史同源、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构成禀赋天成的长株潭都市圈。
它是中部首个、全国第4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位处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节点,以占湖南全省13.3%的土地面积、2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1.5%的经济总量。长株潭都市圈已成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河南也有一个“圈”。作为全国第10个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的都市圈规划,郑州都市圈处于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京广通道交会处,以郑州为中心,由与其1小时通勤范围内的周边主要城市组成,肩负重塑区域发展优势、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大使命。
放眼全国经济版图,长株潭都市圈与郑州都市圈,一个地处“长江中游、洞庭之南”,“对内互济、对外抱团”的新协作格局推动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一个位居“中原腹地、大河之南”,“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联动发展新格局也在加速融城成圈。
都市圈里看中部,向融发展赢未来。
产业“协奏曲”
一杯咖啡的工夫,能干什么?
走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城轨事业部总成车间,一辆辆即将下线的列车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在这里,效率被重新定义: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在长株潭即可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长株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样貌,在其间得以窥见。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留下殷殷嘱托。
怎么抓?如何抓?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和关键。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产业根基不同、各有千秋。三市抱团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等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国家队”。
错位布局之“分”,造就协同发展之“合”。
一方产业发展成熟、但空间受限,一方产业配套基础好、承载能力强,“一拍即合”的“飞地园区”应运而生。
“飞地园区”是长株潭产业协同的“经典之作”。首个长株潭“飞地园区”——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落地湘潭韶山以来,精密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机械电气设备等智能制造企业扎堆入驻、茁壮成长。
更多“飞地园区”“飞地片区”在乘势起飞。湘江新区是个“大块头”,经济体量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南延北拓规划布局湘阴、湘潭九华新片区,组建长株潭创新联盟,共享科学仪器设施5671多台(套),提速建设湘江科学城。
如果说“飞地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外溢,“配套园区”则更注重从延链补链寻找价值。
株洲石峰区田心街道,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是“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轨道交通龙头企业集聚于此。
从田心街道出发,仅18公里就到达湘潭天易经开区。占地1100余亩的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内,150多家企业主要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等产业配套,深度融入长株潭轨道交通产业链。
“都想当链主,谁来作链环呢?园区瞄准长株潭主导产业配套,做好产业协同‘配角’,提升产业配套的贴合度与精细度。”柏屹自主创新产业园运营公司总经理助理卢晟坦言。
对内互济、对外抱团,长株潭合力挺“潮头”,组建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长株潭技术市场联盟、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等,上线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产业一体化发展蹄疾步稳。
从湖湘大地到中原大地,产业“变奏”与“协奏”共响。以产业协同为基础,促进城市间优势互补、合理分工,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郑开汽车、郑洛新材料、许港精密制造、郑新高技术、郑焦智造、郑漯现代食品、洛济焦高端石化和洛平高端装备等8条产业带联动郑州都市圈东西南北齐舞。
流动“立体网”
建好都市圈,交通当先行。
初夏傍晚,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站候车大厅内人头攒动。一趟趟开往株洲、湘潭的列车,载着通勤的人们回家。
这一幕每天都在上演。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运营7年多来,这条贯通湘江两岸的“人”字形城铁,实现了“小编组、高密度、公交化”运营,为三市跨城流动开辟了通途。交通互联互通,三地宛如一城。
长在许昌、学在西安、居在长沙,三十出头的王亚飞从西安交通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中车株洲所上班。“把家安在长沙,每天准时坐城铁到株洲田心站。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交通线,见证了我的事业线、生活线。”他笑言。
交通融城,缩短时空距离,扩大生活范围。2022年10月,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载客运营,长沙、湘潭之间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两地进入“地铁同城”时代。
“轨道上的长株潭”跑出融城“加速度”。在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同时,长株潭都市圈加快建设“六纵七横多环”高速公路网,有序推进“十二纵十横”融城干道连环成网,畅通交通“大动脉”与“微循环”,“半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充分流动。
潇湘四水汇洞庭入长江,“航道上的长株潭”也在蓄势发力。
长沙港霞凝港区滚装码头,江面船舶往来,岸上塔吊忙碌,一列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缓缓驶入港口。
去年7月,长沙首条疏港专用铁路开通,打通了长沙铁水联运的“末梢神经”。
航道是长株潭同城化的黄金纽带。长株潭三市作为组合型枢纽城市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目前正加快长沙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株洲、湘潭公铁水联运等货运体系建设,谋划推进长株潭组合港,联动城陵矶港,依托湘阴虞公港建设长株潭“飞地港口”,打造都市圈“出海口”,进一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交通为“开路先锋”,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联动、链接世界。目前,郑州都市圈综合交通网里程超10万公里,郑州与都市圈其他省辖市均由1条以上轨道交通、4条以上高等级公路连通,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共享“幸福圈”
一江碧水,串起三座城;一片“绿心”,浸润长株潭。
从高空俯瞰,长株潭“品”字结构的中心区域,林海滔滔、绿意盎然。
这块总面积528.32平方公里的绿地被称为“绿心”。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大型城市群“绿心”,它不仅是地理版图上的一抹绿,更事关长株潭都市圈的“绿色崛起”。
“绿心”与湘江,构成长株潭都市圈最显著的“一江一心”山水特征。携手共护共享“生态美”,湖南省出台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并以立法形式颁布保护条例,工业退位、绿色上位。
“一脚踏三市,现在我们村已经成了长株潭的城市后花园。”湘潭市岳塘区昭山镇七星村“00后”村委委员陈佳欣说。
得益于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和“绿心”的保值增值,全域处在“绿心”核心区的七星村发生了“美丽嬗变”,一年四季有“看头”。
“‘绿心’既为村子带人,也留人。”陈佳欣说,这几年,七星村已成为长株潭地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研学体验地,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曾经离开大山的年轻人也陆续返村,开民宿、办农家乐,“绿心”真正成了“致富心”“幸福心”。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正在持续打通。当下,“绿心”之内,奥体中心公园、花卉园艺博览园等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重大项目提速建设,大数据、大健康、文旅文创等新兴产业应势勃兴。
除了生态红利,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医疗教育“圈中同享”,长株潭群众幸福生活不断升级。
目前,长株潭三市中小学合作办学累计达17所,全面实现了异地医保电子凭证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跨中心按月还贷提取,开设了“湘易办”长株潭服务专区,202种政务电子证照互通互认,149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跨区通办。
共建共享“幸福圈”,郑州都市圈也在破壁互融——联动共建“美丽都市圈”,“郑好办”牵手“汴捷办”“洛快办”“放新办”等政务服务APP平台实现了跨城云互通,市民公积金、不动产、婚姻、户籍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网办、全互认。
大城大圈,向融发展。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不是一域的“独角戏”,而是置身这一区域相关省份的“大合唱”。湖南,河南,一起加油干,未来一定“中”。(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湖南日报记者 郑旋)
两地专家这样说
“郑”在出圈贡献“河南方案”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罗黎平
去年10月份,《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中部地区第3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今年4月中旬,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继印发了综合交通体系、产业协同发展等六个专项规划,为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标定了路线图。
对于郑州都市圈,我有三个深刻印象。
一是面向全球的目标定位。国家批复的规划将郑州都市圈的目标定位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这是继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之后,第3个以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都市圈。近年来,郑州在推动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定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圈,是国家希望郑州都市圈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主副协同的独特布局。与大多数都市圈“核心—外围”的单核心空间布局不同,郑州都市圈注重有序推进“提核、强圈、领群”,规划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联动发展格局。这既体现了郑州都市圈的特殊性,也彰显了着眼地方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规划特色。
三是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都市圈建设的一大难点。在推进产业协同方面,郑州都市圈全面推进“圈内城市”实施创新载体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产业链整合补强等五项具体行动,着力构建“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圈”出河南,中原更出彩。郑州都市圈正在积极探索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河南方案”,未来值得期待。(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整理)
中部地区的都市圈高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国
长株潭都市圈范围包括长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700万人,2023年经济总量达2.07万亿元,占湖南全省的比重接近42%,是名副其实的湖南发展核心增长极,也是中部地区的都市圈高地。
长株潭都市圈三座城市呈“品”字形分布,城市地域紧密相连,三市距离相对较近,经济社会的联系紧密,是我国起步发展最早的都市圈之一。近年来,湖南省及三市频繁释放政策红利,不断推高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成为我国目前最具“圈效应”的都市圈之一。
基于天然的空间和地域条件,长株潭都市圈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圈协同”。协同是都市圈城市形成正向最佳合力、凸显规模效应,并带动周边发展的基础。长株潭都市圈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紧紧围绕产业协同做文章,构建三市之间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城市之间产业“同构化”的问题,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做大了经济规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二是“圈流动”。流动是都市圈发展的活力所在。长株潭都市圈抓住“轨道上的都市圈”这一核心要义,较早规划建设并开通运行了三市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线,同时发挥湘江“一江串三城”的优势,把三市紧紧连接起来,同时着力打通交通末梢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多种交通形式联通的立体交通网,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三是“圈共享”。共享是都市圈发展的终极目标。长株潭三市着力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显著提高居民在就学、就医、办事各方面的便利化程度,尤其三市共享总面积约528.32平方公里的“绿心”,大大增强了民生福祉。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7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整理)
绝招亮点对对碰
都市圈经济“体格”
●长株潭都市圈:
中部首个、全国第4个国家级都市圈
以占湖南全省13.3%的土地面积、2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1.5%的经济总量
2023年长株潭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2.07万亿元,常住人口近1700万人
●郑州都市圈:
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
以郑州为中心,由与其1小时通勤范围内的周边主要城市组成
集聚了全省60%的高新技术企业、4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百亿级以上企业6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省的近八成
都市圈产业发展
●长株潭都市圈:
工程机械集群规模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电力机车国际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
●郑州都市圈:
2023年,郑州智能手机产量超1.4亿台,约占全球的1/9;集聚上汽、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和宇通重工等专用车企业15家,汽车产能超260万辆,整车出口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