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虽暂时只是“高度疑似”,却已震惊全国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虽暂时只是“高度疑似”,却已震惊全国

图片

张公巷窑址:

至美釉色 千古谜团

在汝州闹市区,有一条名为张公巷的小街,因为狭窄普通,一直寂寂无闻。

2000年春,有居民建房时发现地下有青瓷碎片等器物。随后,这里被确定为一处新的瓷窑遗址,被称为张公巷窑址。

2006年,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公巷自此声名鹊起,成为网红“打卡”地。

张公巷窑“高度疑似为北宋官窑”,出土的青瓷极为少见,一经重见天日便引发考古界、古陶瓷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有关它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2017年至2021年,张公巷窑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旨在确定张公巷窑的真正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

▌五次发掘 硕果累累

张公巷窑址地处汝州市区东南,紧邻中大街与张公巷交叉口,窑址南侧就是东西走向的中大街,街头店铺林立,热闹繁华。

3月14日下午,在汝州市文物局局长徐永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进入张公巷窑址实地探访。在现场,偌大的窑址上散布着数十个探方,各个探方大小、深浅不一,最深的探方深达五六米,探方间有很窄的路面供人通行。

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文军介绍说,张公巷窑址是2000年发现的,经历五次考古发掘。第五次考古发掘是从2017年开始的,发掘出一批精美的青瓷瓷片和匣钵等与制瓷有关的窑具,“收获很大”。

图片

图片

在窑址现场一侧,整齐堆放着十多米长、一米多宽、半米多高的匣钵残片,很是壮观。

徐永华说,匣钵是烧制瓷器时用来盛放坯体的窑具,“坯体放在里面,能够均匀受热,提高成品率。”

对于这些发掘出土的数量极大的匣钵,徐永华由衷感叹道,“这些匣钵上都抹有耐火泥,有些还上了釉,并且使用有化妆土,烧造工艺非常讲究,一般的民窑是不会这样做的。”他说,很多考古专家说“没有见过这么复杂的(匣钵)。”文献上有“宫廷用品,不计成本,奢侈豪华为尚”的说法,这样的匣钵很好地证实了当时的记载。

在一个深约三米的探方里,一剖面自上而下用白线划分出多个文化层,在靠下部文化层中有一标注为H813的瓷片坑,黄土里嵌着层层叠叠的青绿瓷片。

张公巷窑址此前的四次发掘面积不足300平方米,最近这一次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原来只发现一个瓷片坑,这次已发现五个瓷片坑。

图片

“这是一次具有明确学术目标的考古发掘活动。”赵文军说,前四次的发掘成果已能说明张公巷窑的重要学术地位,但长期以来对其性质还缺乏统一认定,确定张公巷窑的年代、解决学术争议是此次发掘的最主要学术目标。

▌青瓷典范 世所罕见

汝州市汝瓷博物馆里,展示柜里数百块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在一只残缺的碗状器物上,贴着写有“04汝张T4H101:2”字样的标签,徐永华解释道,“04”指2004年,“汝张”指汝州张公巷,“T4”指第四探方,“H101”指第101号灰坑,最后的“2”指101号灰坑出土的第二件瓷片。

图片

徐永华说:“这件瓷器有碗底有碗沿,从考古上来说已经属于完整器形了,因为根据碗底、碗沿及中间部分碗体,很容易就能修复。”

徐永华说:“张公巷窑几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青瓷全是被砸碎的瓷片,至今还没发掘出一件完整的器形。”

但这些破碎瓷片甫一出现,就让国内众多陶瓷名家为之惊叹。

2004年,时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古陶瓷专家汪庆正来到汝州市汝瓷博物馆,当他看到张公巷窑址出土的瓷片时,激动地说,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四块北宋官瓷瓷片“找到了娘家”。

如今,一些修复的张公巷窑出土器物在平顶山博物馆展出。

“它出自汝州张公巷窑,有着如脂似玉的釉色、质地,似玉非玉而胜于玉。”3月17日,在平顶山博物馆展厅,馆员李少华这样介绍一只盘口瓶。这个高约20厘米的盘口瓶尽管瓶身有残缺,拼接痕迹明显,但通体呈淡青色,看上去端庄优美,光泽迷人。

▌千古之谜 有望破解

世所罕见的精美青瓷让张公巷窑备受世人关注,这里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北宋官窑,窑的身世之谜能否被解开,一直是近些年来陶瓷界关注的课题。

2004年5月21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主办的汝州张公巷窑和巩义黄冶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与会的近50名专家、学者就张公巷窑的年代、性质进行了研讨,发言的17位专家、学者中有10位肯定地认为是北宋官窑,有5位认为需要进一步发掘印证,有两位认为不一定是北宋官窑。

张公巷窑被发现之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其20公里的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北宋汝窑,张公巷窑与北宋汝窑有着怎样的关系?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

图片

2016年8月,汝州市投资2亿元启动张公巷拆迁安置工作,拆迁面积28860平方米,涉及200多户居民,张公巷窑考古迎来新契机。

对于第五次发掘,赵文军说,目前发掘已经结束,一些成果已经出现。让赵文军兴奋的是,这个瓷片坑里还出土有八卦纹香炉瓷片,“这是以前从没出现过的一个新器形。”赵文军说,八卦纹香炉跟道教有关系,“宋徽宗当时尊信道教,自封道君皇帝,这样的器物应该是北宋的。”

赵文军说,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技术应该是慢慢发展而来的,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发掘却没有发现这里有北宋以前烧造瓷器的迹象,“一下子能把青瓷烧这么好,技艺上很精湛,除非是皇家来做,才能短时间召集如此多的能工巧匠。”

“它(张公巷窑)的年代在北宋,它的性质应该是官方的,它是不是北宋官窑,目前还在整理研究中。”赵文军说。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一书于2023年10月出版发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在该书中写道:随着2017年至2021年张公巷窑的再度考古发掘,新出土的青釉瓷器器形增多……尤其含有道教内容的镂空五行器盖和八卦纹香炉,与汝窑瓷器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公巷窑青瓷器制作工艺讲究,有不少为陈设用器,非一般性民窑可比,应是官营窑场,专门烧制皇室使用的青瓷器。至于张公巷窑的烧制年代,目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也许,随着考古发掘成果的进一步研究认定,“高度疑似为北宋官窑”的汝州张公巷窑很快会给出答案。

来源:平顶山晚报 记者 王春生/文 姜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