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丨在乡村振兴中加快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在希望的田野上丨在乡村振兴中加快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原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丨在乡村振兴中加快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惊蛰已过,春分将至。农谚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中原大地8500万亩小麦返青起身,田野里春管渐忙,人勤春早,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

中原农谷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试验室里,科研人员将小麦和冰草远缘杂交,有了冰草基因的加持,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能都大幅提高。

农民把土地托管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后,当起了“甩手掌柜”,每季有分红,还不耽误外出务工,农民钱包鼓起来。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吸引了无数游客流连忘返,中原的无数乡村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诗与远方”。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殷殷嘱托,立足河南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表示。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

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供,保供的首要任务是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来河南视察调研,关心农业发展,重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既点明河南优势所在,更指明前进方向,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之要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河南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把“国之大者”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制定《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举全省之力打造新时期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满足自身1亿人口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藏粮于地地生“金”。在建成8585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河南高质高效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亩,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机制,每亩提高粮食产量150—200斤,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油作物主抓大面积单产提升。今年,河南重点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区集中打造7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100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率先推动“五良”融合共促,围绕良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良种加强品种研发推广,围绕良法推广技术集成应用,围绕良机补齐农机短板弱项,围绕良制提高政策供给保障水平,带动全省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实现“三步走”的目标:力争今年粮食总产达到1350亿斤以上,明年跃上1400亿斤台阶,到2030年实现稳产高质。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今年河南将以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为重点,依托农技推广区域中心、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等,打造县域内平急两用“一体化”“一站式”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每个产粮大县建6—10个、全省建不少于1000个,每个应急服务中心按照场所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农机数量60台(套)以上、服务半径10公里以上、服务面积5万亩以上标准建设,逐步实现涉农县(市区)农事服务功能全覆盖,引领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

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成功举办。

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成功举办。

  加快种业强省建设高位推动中原农谷全面起势

一棵来自西北的牧草,一株来自中原的小麦,两者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前不久,中原农谷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将冰草与小麦远缘杂交,选育出了“普冰”系列小麦新品种,有了冰草基因的加持,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能都大幅提高。

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农科“芯”城,中原农谷核心区围绕粮食、油料、畜禽、瓜果蔬菜、花卉苗木、水产“六大领域”,加速集聚种业科创资源,目前已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3家、种业企业74家,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1.5亿亩,形成了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为主体的科研框架,实现种业研发力量集中布局。

中原农谷建设全面起势。省农业农村厅认真履行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中原农谷初步构建形成了“1+1+1+2+N”政策体系和“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成功举办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和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一起构建形成了全省“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

种业振兴六大行动取得了突出成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在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上,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濮阳莛子麦、新乡龙水梯老黄玉米分别入选2021、2022年度国家种质资源普查重大成果;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上,建设了设施装备国内一流的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在种质资源创新上,在全球率先绘制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克隆出小麦、玉米、水稻等优异基因126个,成功研发中国地方鸡基因组系列专用芯片“神农1号”。

种业创新平台加速建设。推动“农科教”“育繁推”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已入驻。

种业创新攻关提速提质。投入5000万元支持开展生物育种重点课题研发;投入7100万元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了27个攻关项目,参与企业75个、育种创新团队81个,已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全国种植面积前10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我省品种分别占6个、5个、6个。2021年以来,我省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国审数量527个的30.7%、居全国第一。

种企扶优取得显著进展。新组建省种业集团,打造河南种业“航母”,推动11家种企进入国家阵型企业行列,农作物和畜禽阵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4位。秋乐种业在北交所成功上市,实现河南种业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是10年来全国首个上市的农作物种业企业。

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及供种能力整体提升。启动实施河南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已遴选13家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全省农作物制种面积保持在510万亩以上,年产种约46亿斤,其中小麦供种能力达38亿斤,约占全国38%,10亿斤销往省外;花生供种能力2.8亿斤,约占全国1/3。种猪供应能力居全国首位,肉牛冻精生产能力约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位。

种业市场环境持续优化。修订完善我省玉米、水稻新品种审定标准,从源头上提高供种质量。推动《河南省畜牧业条例》的修订工作,将种业振兴写入条例。

中原农谷建设全面起势。

中原农谷建设全面起势。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加速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农忙时节,南乐县近德固乡睢庄村村民孙占磊却当起了“甩手掌柜”。他将自家的6亩地交给村委会集中整合,再由村委会将土地委托给南乐县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不用下地,卖小麦和玉米的钱就到口袋里了,去年俺家分红8600多元。”孙占磊说。

这些年,孙占磊一直在山东、江苏等地打工,地里的活儿则交给妻子打理。日常的浇水、施肥、除草等,妻子一人尚能顾得过来,可到了抢收抢种时节,妻子一人难免有些吃力,孙占磊不得不从外地匆匆返乡。

“一来一回,既耽误了工作,又花了不少路费,一到农忙,就作难、头大。”孙占磊说,把地交给专业的合作社种植后,不仅每年有分红,在外务工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还专门考取了焊工证,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上。

近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目前,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6万家、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一位,农业生产托管面积2.2亿亩次,其中粮食生产托管面积1.88亿亩次,均占全国10%以上。

培育多元主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的骨干作用,发挥服务专业户贴近小农户、服务小农户的优势,涌现了河南首邑、安阳全丰、商水天华、河南农吉等一批全国典型服务组织。

建立多样模式,创新机制扩容延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闯试,创新探索了中化农业MAP、中原农险的“服务组织+农户+村集体+保险+期货+融资”,中原粮仓、商水天华合作社的“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安阳全丰公司的“云平台+县级中心+乡镇服务站+农户”,供销社系统的“为农服务中心+合作社+农户”,濮阳县的“联合社+乡镇土地托管中心+农户”等服务模式。开展孟州韭菜、灵宝苹果、临颍辣椒、平舆芝麻、正阳花生等经济作物托管服务,推动服务范围从粮油等大宗农作物向果菜等经济作物拓展。

据测算,接受生产托管服务和农户自己耕种比,每亩化肥投入减少15—30千克、农药用量下降10%—25%、粮食增产8%—12%;双季粮食作物区亩均增产约200斤、节本增效约200元以上。实践表明,通过政策推动、示范带动、项目拉动、市场驱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美丽乡村加快向美丽经济转变。

美丽乡村加快向美丽经济转变。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无论漂泊多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家。河南的千乡万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焕发新颜,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美丽蝶变,村外是碧野良田,田间是美丽乡村,“村在田里田在村间”和谐共生,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全省各地持续打响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和民宿牌,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为引领,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提升为主抓手,启动“千村万户”乡村设计精品示范行动,创建20个乡村建设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兰考县、长垣市等10个县(市)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树立运营前置、经营乡村、农民主体理念,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新改建农村公路857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8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2%,新建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9.3万户、普及率70.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97%的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7%,乡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

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和“三零”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乡村治理体系得到持续完善,广大乡村的发展潜力正在被不断激活,去年我省新增返乡创业16.38万人、累计55.33万人,新增带动就业99.47万人、累计269.15万人。农村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39辆、空调135台、热水器84台,全省4000多万农民群众正在意气风发地奔向共富新征程。

“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要锚定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实施好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等‘七大行动’,加快打造大良田、大科创等‘六大平台’,坚决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农业农村领域安全‘三条底线’,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孙巍峰表示。(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刘晓波 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