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明 共启美好未来》河南省首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项目专题片正式发布

《传承农耕文明 共启美好未来》河南省首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项目专题片正式发布

自动播放

你知道吗?

天人合一、守望相助的思想观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勤于持家、俭以养德的优秀品格,

自强不息、扶危救困的传统美德,

这些,

都是来自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

不仅如此,在中原大地,农耕文化因黄河文明的滋养而内涵丰富厚重,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历史中,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遗产。从农事节气到天地人和的生态伦理,从独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叹为观止的农业景观,从乡风浓郁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不仅能够为现代农业提供丰富经验,同时也能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增光添彩。为此,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推出了河南省首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项目,并制作成片。它们是:南阳艾种植与加工、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安阳林州茶店太行菊种植与加工、许昌禹州盛田百年粉坊、南阳南召柞蚕养殖与利用系统、郑州新密超化吹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专题片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原大地更多精彩的美好未来。

南阳艾种植与加工

艾草,在我国被作为药物使用已有三千年历史,被称为“百草之王”。在全国最大艾草输出基地南阳,艾草因为质优量大,被称为“南阳艾”。在这里,人们以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技术,种植收割艾草,手工古法制作。南阳人知艾、用艾,产品走出国门,富裕一方百姓。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4000年前,陕塬先民在黄土层向下挖一个大坑,四壁开凿窑洞,形成院落,这就是完美“隐身”的奇特民居--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仅存的一种地下古民居建筑。河南陕州至今保留着100多个地坑村,数千座地下院落,被称之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安阳林州茶店太行菊种植与加工

安阳林州茶店镇因菊而建,沿途马队形成的古商道穿镇而过。太行菊也由此走出深山,名播天下。如今,人们依然保留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茶店镇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太行菊之乡”。太行菊蕴含的是坚韧不拔的太行山精神,也是千百年来漫长时间堆积出的底蕴。

许昌禹州盛田百年粉坊

禹州,是钧瓷之都,也是中国第一根“鲜粉条”的诞生之地。手工捣成粉末,清水调制成糊,最终蒸煮而成,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考验着人们的耐心和技艺,确保着红薯粉的口感和品质。在百年粉坊,农耕文化的细节被放大,而后又被赋予新的面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南阳南召柞蚕养殖与利用系统

南召县多山多柞树,在距今2000年前,南召先人开始探索采茧取线。此后,蚕丝之利,广为人知。柞蚕的大规模饲养,始于西汉,历经唐元,盛于明清。如今,南召传承祚蚕养殖文化,探索出了“林蚕菌”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化性优质柞蚕茧出口基地县。

郑州新密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起源于夏商时期的鼓吹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保留了中国古代鼓吹乐的基本要素和最古老的演奏方式。历经千年,从奢靡的宫廷乐,到庄严肃穆的寺庙音乐、再到飘荡在田间地头的民间小调,不断叠加更新成为一种综合体,被誉为“古典器乐的活化石”。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纯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新时代,朱仙镇木版年画顺应变化,新颖题材不断涌现,为千年古画注入蓬勃的活力,也延续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承农耕文明,共启美好未来》专题片现已上线河南卫视、大象新闻、都市频道、民生频道、法制频道、乡村频道等官方新媒体平台。以影像关照当下,探寻和解读中原优秀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