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翻开“新郑”这片热土的文化之书,满目皆为“红枣故事”。
从新石器时代的那颗枣核,8000年历史,封存着中原农耕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创造“枣”字,5000年文明,绵延出生生不息的红枣文化;从嘉靖皇帝封新郑红枣为“天下第一枣”,红枣与新郑,在数千年岁月中早已脉脉相通、美美与共。
一颗小枣,传承一种文化
提起红枣,你会想到什么?是春节、元宵节时的“枣山”“枣兔兔”“节节高”,还是正月初一,娃娃们挂在胸前用以驱邪的枣牌牌,亦或是端午节时包的红枣粽子、蜜枣粽子。
人们喜枣,是因为枣在中华民俗发展进程中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春节守岁时的红枣,寓意着“春来早”,结婚时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象征着“早生贵子”。自古以来,红枣都是幸福、甜蜜、喜庆的象征,婚俗嫁娶都用它。
枣儿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在白露这天统一打枣,叫“开杆”。农村每逢腊月初五,要在太阳没出山时做一锅面条“喂枣树”,以祈求来年枣子结得又大又稠。香港人饮茶放五个红枣,寓意“五子登科”,表达金榜题名、拥有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近代以来,红枣又被赋予了革命斗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寓意。
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对枣的利用、驯化和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已有枣树栽培的文字记载,战国时期,枣已成为重要的果品和常用中药,汉朝时,枣树栽培已遍及我国南北各地,后魏时,传统的枣树栽培技术已经建立。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在《诗经》中,存在着我国关于枣最古老的著述。除此之外,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等文人墨客都曾留下过吟诵枣的诗句,点缀着历史长河中劫劫长存的红枣文化。
何谓红枣魅力?食药同源、价值独特
嫘祖红枣养颜,刘秀摘枣充饥,诗圣杜甫允许邻家寡妇打枣助人,白居易写《杏园中枣树》:“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毛泽东在延安时枣园自称为“枣园的居民”,鲁迅在散文《秋夜》中提及“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红枣的魅力,在于暗藏其身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其食药同源的独特价值。
红枣药用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用典籍《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大枣列为“上品”,称其有“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等功效。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列113个药方中有65个用红枣做药引。“药王”孙思邈常年食枣,延年益寿,“久服轻身,常年不饥,似神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明枣有养血安神作用。
“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这些民间谚语也充分说明了红枣在我国养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硒等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E等营养素,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同时,红枣还是第一批进入卫健委发布的《即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的食药同源类食物。因此,经常服药者可食用红枣,多吃红枣.
穿越历史烟云,红枣与新郑结下不解之缘
新郑是枣的故乡,红枣也是新郑的象征。
人们常说,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新郑。新郑作为千年古城,居于天地之中、大河之南;具茨山下,溱洧河畔。这里不仅是黄帝故里,也是郑韩故城;这里有五千年黄帝文化、八千年红枣文化。
据传说,上古轩辕部落就在今新郑一带,此地栽种的大片枣树,就是轩辕黄帝御笔钦定的贡枣树。
“桃枣阴于街”“新郑大枣甲天下”“新郑小枣甜似蜜”,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这些民间谚语早就流传在新郑这片土地之上,勤劳朴实的新郑人在果园摘下红枣敬奉、祈福,在古枣树上系上红丝带,以求好运、平安、幸福、和谐、美满。
2002年,首届好想你红枣文化节在新郑举办,2004年,好想你承接新郑市政府中华枣乡风情游。现在,中华枣乡风情游已成功举办20次、好想你红枣文化节已成功举办21届,中华枣乡风情游暨红枣文化节活动已成为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盛事,为追求文化自信、探索根亲历史的炎黄子孙提供一场心灵的旅行,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了一处享受田园去处。
今年9月,新郑的“万棵红枣树”园正式开园。园区总占地面积近400亩,种植枣树数量超2万棵,其中五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有3000余棵,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20棵。
一眼望不到边的古枣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八方游客细细诉说着新郑与红枣的美好故事。
灾年时,它是“耐饥丸”、是救命粮,婚庆时,它是“早生贵子”的吉祥物。从补血养颜到配伍百药,从粗放种植到敲锣上市,红枣,早已渗入新郑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饮食、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