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坊天时•对话河南文博(3)||宁封子故乡,仰韶彩陶与绞胎瓷的炉火传承

彩陶坊天时•对话河南文博(3)||宁封子故乡,仰韶彩陶与绞胎瓷的炉火传承

序——

一条黄河,穿越中国,将所有的故事在沿途种植下来。

这些故事经冬历春,惊蛰、谷雨,顺着风向飘远……

风中有种子。风停了,种子落下、扎根、生长。

于是,我们把黄河叫做母亲河。

今天,我们重新上路,寻找那些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种子。几千年风雨洗礼,它们早已混凝为华夏文明的魂魄——在博物馆的展架上,在广阔大地的阡陌间,在经典古籍的墨香里……

我们和它们展开对话,这种对话充满了神奇、能量、惊喜、智慧、激越……快意之中,我们品味华夏精彩!

自动播放

诸瓷之王——绞胎瓷

绞胎瓷又称“透花瓷”。其一级品的成品率仅为万分之八到十,因此也被称为“诸瓷之王”。

它用两种以上的彩色泥巴精心挑选后,分别破碎搅拌为泥浆,沉淀而成色泥;将色泥分别擀成薄片再叠压在一起,排出空气后,犹如拧麻花绞拧成胎泥,将胎泥拉抻条,或切成片状,编织各种图案,在放大镜下进行粘接、镶嵌对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片和坯胎,再经1300℃左右的高温多次素烧,最后施釉,入窑烧造。出窑即为润如玉、声如罄的绞胎瓷艺术品。

图片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瓷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窑炉6座,五孔窑洞式作坊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

2004年5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当阳峪村召开了绞胎瓷遗址考古研讨会,50多位中外专家肯定了绞胎瓷手工技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2006年5月,当阳峪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沿着焦作市缝山公园东部的阡陌小道,一路蜿蜒北行,不过10分钟的车程,便走进了当阳峪——这个被神秘色彩笼罩着的太行小村。

黄帝陶官宁封子,当年曾经制彩陶

焦作,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的城市。是我国第一位制陶官宁封子的故乡,这里的陶瓷业至今仍虔诚地供奉着这位始祖。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的天然地貌,为这里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物质原料。

《吕氏春秋》载:“黄帝有陶正”,指黄帝时期有专门管理生产陶器的官员,基本认定那时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已有可能。

关于“陶正”宁封子,《史记》记载,“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因此可以说他是烧制陶器的能手。《列仙传》中表述了宁封学习炼制陶器的故事:“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识火自烧。”这个故事中炼制陶器时“能出五色烟”,就是在烧制彩陶!

图片

彩陶上的彩绘,是矿物质颜料配制的,在未烧之前并没有明显的颜色,只有烧到相当火候时,才能显出真正的颜色,唐三彩的烧制道理与此基本一样。

黄帝时代处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这时,恰恰是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刻。

司马光:“陶器之坚致者”为瓷

一件作品置于眼前,是陶是瓷还是陶瓷混成?依据视觉与手感,基本可以判定出来,造成两者差别的,在于烧制的炉温。

制陶的温度1000度,瓷器的温度1200—1300度。从陶到瓷相差不多的这二三百度,工匠们修持了数千年。

瓷,可以分解为“次瓦”。瓦是陶器,瓷源于陶。宋代司马光称瓷器为“陶器之坚致者”。

图片

自从原始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陶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史,先民将水、火、土完美融合,凝聚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回眸中华文明走过的一个个不凡脚印,陶与瓷的发展路径与人类前进的征程相互依托——仰韶文化代表器物人面鱼纹彩陶盆、秦砖汉瓦、兵马俑、唐三彩、绞胎瓷等陶瓷珍品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传人说:从仰韶彩陶到绞胎瓷

图片

孟凡斌是当阳峪陶瓷博物馆馆长、非遗传承人。他1965年出生,青年时参军入伍,复员后一头扎进自家的陶瓷作坊,孜孜以求。

绞胎瓷艺术,与仰韶彩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黄河流域的土质含有一定量铁质、颜色红黄而又有粘性的沉积物,它们干燥时坚韧得像岩石一样,一遇雨季,在雨水渗透、黄河巨大水量的奔腾倾泻的冲击下,黄土变成流泥悬浮于水中,遇到平缓的地方就慢慢淤积,之后,再经过河水千百次的涨落、冲洗、拍打、沉淀,含沙的粗泥沉积而下,精细、均匀、纯净的黄粘土、红土逐渐聚集。

这种具有可塑性的又有一定粘性、立体性好的土质,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来制作陶器,这里因此留下了许多仰韶文化遗址,如武陟的东石寺遗址,焦作市郊的九里山乡和待王镇遗址。

今天,还是黄河的泥土,已经焕然为绞胎瓷,人类艺术神秘神奇梦幻魔幻奇葩!美学立体写意写真写实不可思议!

综上这些因素,当从仰韶文化中“活”起来、站立起来、跑动起来的仰韶酒业踏上这片土地时,很快受到了当地人民热诚的欢迎。

仰韶酒业焦作分公司经理游小恩说,持续不断的仰韶文化传播和消费氛围营造,使仰韶酒在当地的发展呈现势如破竹的势头。2021年,焦作市场已经销售过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这款形制特殊的产品,了解小口尖底瓶的深刻文化内涵,在一杯酒水中,回望华夏千年。

图片

孟凡斌馆长每天也爱喝上二三两,对于小品尖底瓶的彩陶坊天时,他这样评价。

“在许多酒品中,彩陶坊天时的文化含量是一目了然的,小品尖底瓶不能单独放下,要有个底座,这是种尊严感、威严感。瓶身上的纹路及太阳、月亮、星星的不同寓意,对应场景,能让人安静。喝这个酒,这个瓶身会形成话题焦点,在一定时间内,大家可能会忽视它作为产品的商业价值,而陶醉于它的文化内涵……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