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健中医】清明时节,饮食宜少“酸”多“甘”

【豫健中医】清明时节,饮食宜少“酸”多“甘”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气,此时春意盎然,乍暖还寒。在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在这一时期,该如何顺应天时进行养生呢?

清明时节多发哪些疾病?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知名青年中医、郑州中易堂主治医师库喜龙介绍,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摄氏度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乍暖还寒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因此该节气前后也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比如流感、白喉、猩红热、百日咳、脑膜炎等疾病,应注意防寒保暖。

同时,在这万物生发的盛春时节,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会增高,如果接触花粉、粉尘、杨絮、柳絮等,就容易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以及全身发痒等症状。

清明时节,由于“春气在头”,平素身体阴虚阳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易出现血压升高、中风等疾病。

清明时节应该如何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库喜龙说,关于春季养生,古人在《黄帝内经》中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建议,值得我们学习和遵循。整体来说,在清明时节,养生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情绪。人们要适应春“生”的特点,调摄精神情志,保持心情愉悦、情志舒畅,多去关爱帮助别人,多向社会奉献爱心,避免郁闷、恼怒等不良情志,不宜有独居、默坐等行为,以促进人们肝气的生发、调畅。

注意增减衣服。要随时注意天气变化,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防寒保暖,不宜过早穿着露腿装、露脐装、露胸装、露肩装、露背装等,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群,在这方面更应该注意。

多做户外运动。清明节前后很多的民俗活动,都有愉悦心情之义,此时人们应多在户外活动,比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植树、插柳等,大家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态,适当参与。

注意饮食调理。清明前后,应减少助肝的酸味食物而增加补脾胃的甘味食物,如谷米、红薯、土豆、山药、鸡蛋、鸭蛋、鸡肉、鸭肉、牛肉、瘦猪肉、鲜鱼、花生、芝麻、红枣、栗子、蜂蜜、胡萝卜、菜花、大白菜、蘑菇等均为春季适宜的甘味食物,也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应季的芽类或者叶类蔬菜,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寒凉食品,以免伤胃损阳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注意预防疾病。到野外踏青时,要注意防感冒、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平时应注意防范春季常见传染病及血压升高、中风等疾病的发生。

作者:吴玉玺

审稿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臧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