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郑”茂|“青年幸福之城”下篇:把“希望”传递 为他们“圆梦”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风华“郑”茂|“青年幸福之城”下篇:把“希望”传递 为他们“圆梦”

【风华“郑”茂】之“给点阳光就灿烂”系列报道

“青年幸福之城”下篇

把“希望”传递 为他们“圆梦”

核心提示

“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2022年以来,郑州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打造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郑州样板”。

本报持续推出【风华“郑”茂】之“给点阳光就灿烂”系列报道,今日推出“青年幸福之城”下篇《把“希望”传递 为他们“圆梦”》。

资料图 王秀清 摄

资料图 王秀清 摄

“虽然一晃13年过去了,但2010年那个夏天,一切仍历历在目。”电话那头,刚刚开完工作会议的白丽红,声音平静里透着感慨。

曾经,白丽红是一个为学费忧愁的山区女孩,如今,而立之年的她工作在家乡巩义。

2010年高考,白丽红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但是由于父母患病,家庭经济困难,大学学费让全家一度陷入困境。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时候,她通过“郑州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第一时间拿到了蓝天助学金,顺利踏上求学之路。

白丽红说:“从接受资助的那一刻起,在我心里就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我暗暗下定决心,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份爱心传递!”

就这样,从大学本科再到研究生学习,七年之后,硕士毕业的白丽红完全有机会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展身手。然而,她忘不了家乡的哺育,毅然选择回到巩义,用所学知识和满腔热情反哺社会,回报家乡。

作为一名服务基层的乡镇一线干部,从辖区内村民疫苗接种,到整个安置村的水、电、交通配套建设;从帮扶贫困户脱贫,到带着群众努力致富……她的工作烦琐而忙碌,常常干起来就没日没夜。可说到当年的选择,白丽红却从未后悔:“曾经,我接受别人的帮助,如今,我理应带着感恩之心去回报社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和白丽红一样,赵运哲也是“郑州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一位受益者。

8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8年后,他已经成长为工作在外交部的优秀青年。时光飞逝,但赵运哲始终记得:“是希望工程扶持寒门学子的我走过大学四年,我的成长来自家乡无私的帮助和支持。郑州是我的家,是一座有爱有温度的城市,未来无论身在天涯海角,我都会努力去做一件事——讲好家乡故事。”

赵运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赵运哲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发展中,曾作为双语翻译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与河南发展纪录片《豫见新世界——“一带一路”调研》的录制,用青年人的视角解读海外河南人的奋斗故事,展现郑州青年的昂扬和奋斗。

事实上,多年来,在省会郑州,和白丽红、赵运哲一样通过“圆梦行动”圆了“青春梦”的青年还有许许多多。

据介绍,2004年,团市委发起实施“郑州希望工程圆梦行动”。19年来,这一大型公益项目动员社会各界资助困境家庭的大学新生,为他们提供从家门到校门的交通费和短期的大学生活费用,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19年间,“郑州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累计筹集捐助2752.24万元,资助困境家庭大学生7011人。正是这充满爱和温暖的帮助,让千百个青年一扫后顾之忧,自信昂扬地努力奋斗,努力成长,追求自我,奉献社会。也正是这些年轻人,代表着这座城市的骄傲和未来。

爱心的传递永远没有尽头。为进一步创新、深化“郑州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郑州希望工程还成立了“蓝天助学金”“华磊助学金”“东圣助学金”“小水滴助学金”等圆梦行动资助项目,将助人与育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在帮助家庭困难学子解决上学难题的同时,体系化引导学子从单纯的受益者升级为助学理念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帮助他们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性发展,探索一条从“受助”—“互助”—“帮助”的良性循环机制。

以“希望小屋”为例,这是郑州希望工程于2021年发起的儿童关爱项目,主要针对受灾困难家庭居住环境需要改善的8岁至14岁儿童,依托原有住房打造独立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装修,配备必要家具和学习生活用品。小屋建成后,还配套提供爱心志愿者结对跟踪服务,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目前,我市共建成希望小屋181间,覆盖中牟、登封、荥阳3个县(市)。

不仅如此,自2010年以来,每年冬季,郑州希望工程都会在全市开展“希望工程温暖冬天”项目,特别是针对孤残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青少年,为他们提供包含学习用品、保暖物品、生活保障品的“暖冬大礼包”,帮助困境家庭青少年温暖过冬、安全过节。

(来源:郑州日报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董艳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