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是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对脏腑生理功能的调节发挥积极作用,但当情志超过了人体承受的范围时,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调和七情。
节制法
节制法就是以理智节制情感,保持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当情绪产生时,一般不宜强行遏制,但情绪过度就可能造成伤害。以大怒为例,怒伤肝,怒则气上,过怒会出现头痛、头胀、呕血、呕吐、腹痛等症状,甚则昏厥。想想《三国演义》里面的周瑜,就是因为屡次受到“怒”的刺激而英年早逝的。
因此,我们要多想情绪过度带来的不良后果,适当表达即可,一定不要失控。
疏泄法
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表达出来,以恢复心理平衡。例如,悲痛万分时,不妨痛痛快快大哭一场;遭逢挫败心情压抑时,可以通过散步、唱歌或大声呐喊,将内心的忧愁发泄出来。
当然,发泄不良情绪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绝对不能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伤害性的行为方式,否则就会带来新的烦恼,从而引起更多的不良情绪。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话、聊天等,借助于别人的疏导,把憋在心里的忧思宣散出来。
移情法
即通过一定的措施改变人的思维角度或改变其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使其关注焦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暂时脱离与不良刺激的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比如长期独居的老年人饲养猫、狗等伴侣动物,可以愉悦心情,增加生活乐趣。
以情胜情法
就是利用情志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用互相制约的情志来克制、改变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活动,以减弱其伤害作用,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关于情志相胜的原则,《黄帝内经》中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一原则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最好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文中部分知识参考自中医治未病指导丛书《治未病绽放青春的光彩》,总主编 郑玉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书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