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看南阳|七十二街寻找古味,山陕会馆邂逅历史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南阳 > 正文

绿色崛起看南阳|七十二街寻找古味,山陕会馆邂逅历史

在72条古街寻味烟火人间,在华中第一镖局感受江湖气概,看中国第一会馆的雕栏玉砌,悬鉴楼下流转的四季与人生,这里是有着1900年历史的“中原第一古镇”,比起乌镇的烟雨江南,西塘的画船摇曳,这里多了三分儒雅,七分烟火。这里的美,只有亲眼见证过才知道。

绿色崛起看南阳|七十二街寻找古味,山陕会馆邂逅历史

7月13日,“绿色崛起看南阳”媒体报道团走进南阳市社旗县赊店古镇,豫见“山陕会馆”原汁原味的古建筑,看见古镇繁华过往,领略传统建筑的美学盛宴,一览商业重镇隔世风华。

绿色崛起看南阳|七十二街寻找古味,山陕会馆邂逅历史

“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社旗县山陕会馆盛名在外,已故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赞其“辉煌壮丽,天下第一”,被称作中国第一会馆,还是全国唯一一所有慈禧题字的山陕会馆。

社旗县山陕会馆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依次是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和春秋楼,现存亭台楼阁130余间,既有宫殿庙宇的恢宏壮丽,又有商馆的富丽堂皇,还有南方民居园林的典雅秀丽,是清朝时期最典型的民间建筑。馆内装饰艺术,如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画、宫灯、剌绣品等,镂雕精巧、色彩华丽、美观精致。为建造此会馆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耗银百万之巨,前后历经6帝、耗时136年才建成。

刚入门,映入眼帘的是堪称全国会馆第一的琉璃照壁。照壁是中国庭院里一道神秘的墙,挡风聚气,保护隐私。476块琉璃组合出“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麒麟斗兽”“渔樵耕读”,即是三幅单独的画面,又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画面,富丽堂皇又构图巧妙,堪称天下第一。

我国现存的古戏楼非常多,但论建筑宏伟,装饰精美,首推社旗的悬鉴楼。明清时,山陕商人皆在千里之外,思乡情结难平,所以戏台成为会馆的固定建筑。逢年过节,同乡欢聚,就会花重金邀请家乡的戏班演出,以慰乡情。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将戏楼比作“高悬之鉴”,方寸之间看尽人情世故。

媒体报道团魏金露说:“我们常说古建筑美,不仅美在结构,还有众多小细节也令人惊艳。我看山陕会馆的房顶上有一片排排的屋脊兽,这里非常特别的一点是,房檐上有一圈很多小和尚,当你抬头向上看,他也在与你对视,与你对话。”

绿色崛起看南阳|七十二街寻找古味,山陕会馆邂逅历史

建筑之美在于细节的精益求精,和极富人文历史价值。山陕会馆内神道之上的石牌坊刻有“李白骑鲤”“杜甫夜读”等诗仙诗圣的形象,标新立异,浪漫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在大拜殿的两侧有两块巨幅石雕,分别绘制“十八学士登瀛州”和“渔樵耕读”。媒体报道团成员们纷纷感慨:“将绘画与雕刻艺术完美结合,高浮雕、透雕的手法让画面立体华丽,线条流畅精湛,既有写意之风,又有工笔之精,实在是美的不可方物。”

建筑是有生命的,一砖一瓦都是可以触摸阅读的。河南日报的王铮表示:“走进山陕会馆,我想象着几百年前山陕商人的心情,这里承载着开放包容的情怀,是唐河之畔最大的文化展厅,展现了海纳百川,交流互鉴的中国情怀。”

绿色崛起看南阳|七十二街寻找古味,山陕会馆邂逅历史

万里茶道的中转站 极尽人间烟火气

赊店古镇,不婉约,但烟火气十足。不毓秀,但厚重无比。南船北马,百货总集,拉不满的社旗店。十八里城墙九座城门,每一根梁,每一块砖,几乎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房舍重重依岸开,舟船日日顺河来,马帮铃响丹霞绕,钟灵毓秀惹人爱。”清代嘉庆裕州贡生李栋用一首诗,让我们时隔多年窥见古镇风貌。

提到古镇,我们最先会想到烟雨江南的乌镇。而赊店这一座北方古镇,有1900年的历史,南船北马,百货总结,这里是万里茶道的中转站,72条古街,36条胡同,十八里城墙九座城门,每一根梁,每一块砖,几乎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鼎盛时期的赊店镇,镇内流动人口有十多万。大小船队自东南江淮接连不断地驶来,马帮车辆从西北高原满载往返,络绎不绝。而今,行走古镇,媒体报道团成员感慨:“我们行走在社旗的街道上,好像就能感受到中国商道的传承。这才是脚踏实地的中国浪漫,务实,繁华,商以载道。我想在赊店古镇肯定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商业故事发生,这些都令人欣然向往。”

绿色崛起看南阳|七十二街寻找古味,山陕会馆邂逅历史

潘河与赵河,两条河绕城而过环抱着赊店镇。历史上这两条河曾使赊店镇成为“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清代中原著名商埠。赊店古镇白天热闹非凡,到了晚上依旧灯火如昼。乾嘉年间,赊店镇达到鼎盛时期,东南有自江淮而来的船队,似游龙接连不断。西北有从高原陆路而来的马帮车辆,如流水川流不息,满载往返。

从赊店古镇,读懂中国商业史;从山陕会馆,领会中国建筑之精妙。飞檐杰阁矗赊店,山陕会馆阅风华。如今,赊店镇正大力修复古镇往日的情景,无论是72街还是春秋楼,都在缓缓归矣。今日之风貌,来日之繁华,都值得与之相遇。(文/赵胜男 图/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