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健科普】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外疾病有哪些?

【豫健科普】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外疾病有哪些?

目前,人类所知的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就是幽门螺杆菌(HP)。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等胃内疾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幽门螺杆菌还可以导致多种胃外疾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副主任医师段飞博士说,医学界的研究已经发现,有13种胃外疾病与幽门螺杆菌存在一定的关系。

【豫健科普】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外疾病有哪些?

胃外疾病之一:缺铁性贫血

幽门螺杆菌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机制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直接导致胃黏膜损伤和失血,进而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壁细胞泌酸功能减弱,可降低胃液酸度和维生素C浓度,胃酸和维生素C浓度降低,可影响高铁还原成亚铁,肠道对亚铁的吸收从而减少,另外高铁可通过Fenton反应(芬顿反应)产生自由基,损伤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减少肠道铁的吸收,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

胃外疾病之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免疫刺激,与血小板某些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从而诱导机体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国外有报道,1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中,有11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根治后,8例病人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升高,其中6例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消失。

【豫健科普】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外疾病有哪些?

胃外疾病之三:巨幼细胞性贫血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导机体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从而损伤胃黏膜细胞,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导致壁细胞受损,胃酸、胃蛋白酶和内因子分泌降低,因此食物中维生素B12释放障碍及其与内因子结合减少,影响维生素B12吸收。

胃外疾病之四:过敏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发速发型超敏反应,释放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特异性幽门螺杆菌-IgE,进而导致肥大细胞被激活,释放出组胺、激肽原酶、硫酸软骨素等,从而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血浆渗出和水肿。

胃外疾病之五:肝癌

研究发现,通过14碳呼气试验对肝癌病人进行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达85.5%,提示幽门螺杆菌与肝癌有相关性。过去长期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生于胃黏膜,但近来研究人员在胆汁及肝脏中同样检测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在肝癌发展过程中,幽门螺杆菌可能起到桥梁或协同作用,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胃外疾病之六:冠心病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炎症反应,影响脂质代谢、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不良等机制引起冠心病。

【豫健科普】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外疾病有哪些?

胃外疾病之七:皮肤病

据相关文献,1998年加斯巴里尼医生就发现,55%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的胃内可查出幽门螺杆菌,经抗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体内外研究也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引起人体局部的微血管损伤和功能失调,这可诱发或加重皮肤水肿或风团的形成。此外,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通过改变胃黏膜的通透性,促进组胺的释放,引起人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诱发机体体液免疫失去平衡,产生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IgE。还有报道说,银屑病、酒糟鼻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相关性。

胃外疾病之八: 2型糖尿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组织及全身的氧化应激、胃肠内激素水平紊乱等,进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胃外疾病之九:口腔疾病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牙周炎、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复发性口腔溃疡、龋病、口腔癌和口臭相关,根治幽门螺杆菌后,病程缩短,复发周期延长,自觉症状减轻。

胃外疾病之十:妊娠剧吐

近年来有研究提示,在早孕期间,由于类固醇激素水平上升,导致水钠潴留,细胞内外液体比例失调,从而引起孕妇体内酸碱度变化。在胃肠道,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孕妇潜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外疾病之十一:胆囊结石

近年来关于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有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是胆结石形成的间接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及与其他胆囊疾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胃外疾病之十二:肝纤维化

虽然幽门螺杆菌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尚需更多研究证实,但是已经有学者建议对肝硬化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能够引起肝硬化患者反复发生消化性溃疡,增加出血风险,而且还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存在一定联系。

胃外疾病之十三:结直肠癌

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中,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没有感染的人群。虽然发病机制还没有确定,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发病是得到大多数专家认可的。

来源:河南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