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种子“套牌”,谁上了套?
河南
河南 > 原创 > 凤鸣 > 正文

凤鸣|种子“套牌”,谁上了套?

摘要: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之下,有人想要在“种子”上打歪主意。凤凰网河南走访发现,当下,“套牌种子”依然大摇大摆地流通于市场,包括省内头部种企及国内上市种业公司,都存在销售“套牌种子”的违法行为。

凤鸣|“豫东粮仓”宏图眺望:周口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继“土坑”酸菜、禹州粉条掺假之后,连现代农业的“芯片”——种子也被盯上了。

或许,你听说过“套牌种子”吗?

所谓“套牌种子”,顾名思义,即用A类的种子去替换B类的种子,B类种子所有审定文件、证照都是自己的,但是袋子里面装的,却是A类品种的种子,由此上演一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

近日,凤凰网河南走访商丘、驻马店等地多家线下种子销售门店发现,“套牌种子”的存在已是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多类套牌种子正在市场上“大摇大摆”地销售。

凤鸣|种子“套牌”,谁上了套?

很多种子经销商表示,“套牌种子”是目前市场的普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种子市场上流通的种子品牌有上百个,但八成以上都是‘套牌种子’。包括省内头部种企及国内上市种业公司,都会偷梁换柱,不是‘套’别家公司的,就是‘套’自己的,要么偷偷用别家公司的种子替换自家的种子,要么是用自家的种子替换自家品牌。”

“套牌种子”为何会流通在市面上?“套牌种子”的泛滥对于农民、农业、国家有什么影响?

据业内专家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种业逐渐对民营企业开放,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品种审定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虽然每年通过审定的种子品种在不断增加,但是数据造假、贿赂专家等各种违法乱象也接踵而至。很多不该被审定通过的品种最终通过了审定,获得了合法的牌照。”

“有些种子虽然审定通过了,但在实际种植中表现并不好。为了避免出现生产事故,即便一些公司拿到了这些种子审定证照,也不敢把这些种子卖到市场,而是选择另辟蹊径,在市场上去‘偷’别家公司质量过关的品种去繁殖、培育,经营套牌种子。”

种业安全始终与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息息相关。专家表示,种子是高产稳产高效的核心,种业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种子“套牌”的行为不仅侵犯知识产权,还可能造成生产事故,“因为你不确定‘套牌种子’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这可能对种业、农民、农业产生极大的危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东北台风、草地贪夜蛾等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话题被屡屡提及。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成为2021年中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之下,依然有人想要在“种子”上打歪主意,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2021年,最高法发布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表示,近年来,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民事案件影响很大、增幅很快。在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方面,2016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民事案件共计781件,年结案量从2016年66件上升到2020年252件,其中85%以上为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主要涉及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

2021年3月,为严厉打击侵权套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严查种子套牌侵权、未审先推、种子质量低劣、真实性不符合、档案不健全、备案不完整等问题。

2022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涉种子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最高法介绍,种子制假售假和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严重扰乱种业市场秩序,妨害种业健康发展,危害国家种源安全,要求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新修改的《种子法》在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从《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修订,种业扶持政策的频出使得我国种业振兴进入到落实阶段。目前我国形成了以种子法、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体、以有关司法解释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种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可以预见的是,在此背景下,真正拥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的育种企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而那些依然投机取巧,通过贩卖“套牌种子”获利的违法侵权种企,最终会自食恶果,淘汰出局。(鲁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