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豫言|打赢粮食安全“保卫战”,河南抢抓种子“芯片”

财经豫言|打赢粮食安全“保卫战”,河南抢抓种子“芯片”

河南,妥妥的粮食大省。

2021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1308.84亿斤,位居全国第二,这是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第五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其中,夏粮增产9.89亿斤,单产较上年增加4.56公斤,达445.43公斤/亩,增长1.0%。受洪涝灾害影响,秋粮单产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全年小麦产量达760.56亿斤,平均单产较上年增加4.50公斤,达445.50公斤/亩,增长1.0%。

财经豫言|打赢粮食安全“保卫战”,河南抢抓种子“芯片”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因其特殊的地理地势,自古以来独具农业优势,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河南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粮食总产常年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以说,中国每产生10碗饭,就有1碗由河南提供,每消费4个馒头,就有1个产自河南。

此外,以思念、三全等为代表的大批知名食品制造企业,名扬四海,享誉全国。现任河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马健曾以“官方炫富”的方式稳定物价,表示全国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五分之三的汤圆以及十分之七的速冻水饺都来自河南。

作为全国农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河南“中国粮仓”的称号名副其实。那么,农业底蕴深厚的河南,要如何抢抓机遇,打赢保卫粮食安全这场“战斗”?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高度重视,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

202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做大做强省农科院,开展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良种推广应用。整合组建种业集团。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创新发展农业保险,实现小麦、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

财经豫言|打赢粮食安全“保卫战”,河南抢抓种子“芯片”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芯片”就是农业的“芯片”。

一直以来,种子都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关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种子处于种植产业链的最前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与种子直接相关,种子质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变量,也是农业效率提升的关键。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资料,表示粮食总产增长的80%依赖单产提高,单产提高的60%-80%源于良种贡献。可以见得,种子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过去100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核心源于种子技术,未来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核心也将在于种子和生物技术。

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我国种业的“卡脖子”难题,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种业的“翻身仗”,更像是一场大国科技的“创新战”。

关于国内种业发展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曾表示,如今中国在口粮上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但部分果蔬、畜禽产品的自有品种比例会稍低一些。如果国际市场有风吹草动,出现极端“卡脖子”现象,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

财经豫言|打赢粮食安全“保卫战”,河南抢抓种子“芯片”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的主要作物水稻、大豆的种子基本实现了国产培育,小麦的品种国产化率也比较高,但玉米、马铃薯的种子则部分依赖国外进口,并且不少蔬菜品种也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纵观种子市场,不难发现,往往进口蔬菜种子的价格会高出国产种子几十倍,但却更能引来消费者购买,这是因为进口种子能够结出更优质的果实。

一直以来,种子的进口额在中国农业贸易进口额中都占据着较高的比重,甜菜、黑麦草等种子的进口依赖度甚至超过90%。

长期依靠进口种子,会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无法掌握国家的种子“芯片”,就等同于将中国的种源交到了他国手中,意味着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的粮食命脉,在“吃”这一关上“受制于人”,被“牵着鼻子走”。

种子靠进口,根源还是在于国内育种技术的不成熟,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是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曾表示,我们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目前我们对已有种质资源的鉴定、利用率还比较低,怎样把它们利用好,为自主品种的培育,提供非常坚实的科技基础,未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也表示,目前中国农民缺的不是品种,而是高产稳产的好品种。

基于此,中央曾多次明确提出要“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捍卫国家种源安全。

农业“芯片”在种子,重点看河南

保卫国家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河南有底气,更有实力。

26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南建设大联合、大合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

2021年9月23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了河南省第二家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国际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以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力争实现种业科技领域“顶天立地”,为国家种业建设提供科技力量。

神农种业实验室的揭牌成立,意味着河南攻克种业难关的决心。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介绍,神农种业实验室的启动建设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所展现的一种主动担当和作为。

此前,河南谋划在“十四五”期间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中原农谷”,目前已先后落地了10余个重点种业项目。

装备水平方面,河南共计拥有8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21.4万台、联合收获机械超过30万台,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5.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财经豫言|打赢粮食安全“保卫战”,河南抢抓种子“芯片”

在种种利好因素下,河南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以小麦最为突出。随着育种水平的提高,河南小麦单产和总产连年攀新高,目前已实现“十七连丰”,单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公斤发展到现在的441公斤,是世界小麦平均单产的2倍。

2009-2019年这十年间,河南共有10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国的近1/3。我国小麦品种创新领域颁发的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河南占据5项。“矮抗58”应用面积最高超过43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于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郑麦9023”连续6年推广面积全国第一,并出口新西兰,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突破”,于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42年,河南的大饥荒致使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此后,河南人民开始了对“不挨饿”的潜心研究。如今,河南为全国人民贡献出源源不断的粮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在粮食供给上,河南“家底”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