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让农民得到实惠
河南
河南 > 原创 > 凤鸣 > 正文

凤鸣|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让农民得到实惠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是整体上优化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重大行动,对于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具有决定意义。

开放以来,由于率先发展城市以及城市化进程较快等方面因素,城乡之间在区位优势、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等方面有一定差距。截至2020年,中国共有38741个乡镇级区划,其中有21157个镇,8809个乡。乡村人口数为50979万人。乡村振兴的主要范围是乡镇和一些发展较慢的县城。通过持续性财政、土地、金融、社保等政策协同作用,让乡村地区群众改善生存条件和生活福利,获得具有价值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其中的核心目标是让农民得到经济、生活、文化、环境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实惠。

一是要让农民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这就要求坚定不移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融合性产业和特色化产业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要坚持农业生态化转型道路,提高原生态产品和亲自然服务在农业经济中的比例和贡献率,从而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产业基础。为此,公共投资项目要持续优化区域水土组合,提供生态化农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

二是要让农民得到生活改善的实惠。这就要牢牢盯住群众的吃饭、穿衣、住房和交通等基本生活问题进行规划和设计,充实乡村振兴的操作性方案。要通过住房改造和社区规划等方式提升居住条件,通过水土优化和要素重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社会保障优化提升生活满意度。当前,要针对部分收入较低群众建立取暖补贴和部分消费品价格补贴等政策机制,切实减轻一些群众的生活压力。

三是要让农民得到环境美化的实惠。这就要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生态资源存量和人居环境质量。要在村庄规划中将生态资源存量的稳定增长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量,并建立村庄生态资源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并为生态补偿提供基础依据。要将村道列入交通出行条件指标,确定路面质量等级,推进村道相对标准化建设。要鼓励农民进行庭院绿化等行为,推进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四是要让农民得到文化服务的实惠。这就要正视城市和乡村之间文化服务的差距,通过务实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工程推进文化服务。一是建设一些具有长期价值的文化景观,让农民有文化活动的基础平台和固定场所。具备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村史馆、村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以便提供必要的文化服务。二是以一定形式和财力支持农民自发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发的民俗活动、宗教活动和其他文化活动,应该以一定形式予以支持,比如提供必要场所和经费等。三是突出文化服务的教育价值,让农民特别是农村学生群体从文化服务中获得充分的教育价值。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农民直接接受专业化文化服务的机制和方式。

五是要让农民得到公共服务的实惠。这就要进一步进行行政管理改革和公共服务优化。一是推进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减少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中间环节,降低农民办证件、办手续的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二是坚持探索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让农民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在社区事务参与中体现主体地位和价值感。三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解决农民看病、就业等现实问题,增加灵活就业机会,并参与必要的公共活动。

总体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一些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产业虚置化、乡村空心化和工作形式化的问题。长期如此,将会影响农村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并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风险。对此,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进一步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民是否得到实惠这个核心目标推进有关工作。经济、生活、文化、环境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构成的实惠目标,应该成为今后乡村振兴的主要努力方向。(作者:经济学博士,副教授,河南大学国土资源与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