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尖底瓶里有酒:汇聚七千年的“仰韶”智慧

小口尖底瓶里有酒:汇聚七千年的“仰韶”智慧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要时期,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在小口尖底瓶残留物中发现了粮食发酵酒物质,证实了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运用粮食发酵来酿造“酒”的技术,追溯华夏历史中酒文化的璀璨篇章,以此策划“小口尖底瓶里有酒”专题文章,揭开中国白酒起源的神秘面纱!

彩陶艺术作为研究原始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彩陶纹路直到今天仍然是专家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其中,大河村遗址发掘出的仰韶彩陶器,以太阳纹、月亮纹、星星纹为代表,共发掘出30多个纹路种类,活灵活现的彩陶纹仿佛为人们重现了史前文明的巅峰时刻,为7000年后的我们绘摹出一个灿烂而庞大的文明体系。

彩陶上,7000年前的“日、月、星”

是仰韶先民凝练的智慧

远在7000年前,仰韶先民们为了生存,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而在这过程中,先民们学会了在“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中,探索感悟自然规律。先民们在生活中发现,太阳不仅可以带来光明和温暖,还让万物有了更好的生长、成熟的环境,于是太阳便成了原始先民心中首位敬重和畏惧的对象。夜晚降临时,天上的月亮驱散了黑暗,万物生长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日复一日的潮汐涨落、阴晴圆缺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月亮的崇拜思想。此外,智慧的先民们在观赏天上千万颗星辰的同时,将一颗颗星星与地上的人联想到了一起,便形成了星星和人之间一定有互相对应的某种关系的认知,而这个观念历经世世代代神话故事的改编,至今仍有流传。

由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处于比较低缓的水平,又因其无法凭借个人力量去应对、抵御自然环境变化出的灾害,所以对于生存物资获取的手段十分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中,人们发现农、牧、渔等生产活动与昼夜交替、寒暑变化、潮涨潮落等自然现象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于是人们根据这些反应逐渐掌握了“日、月、星”在天空中运动的基本规律,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出“日、月、星”运动规律对于人类生活和万物成长的影响,之后又根据“观星授时”的思路,建立出一套指导人类生活运动准则的古代历法。

7000年前仰韶先民制作的彩陶,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担天、地、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桥梁。 而这些精美质朴的陶器在见证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先民们利用“日、月、星”的运动规律掌握耕稼农桑方法的珍贵笔记。

小口尖底瓶上,7000年后的“日、月、星”

是华夏民族的传承

灵动的东西,总有无穷的生命力,而彩陶文化便是其中一种。随着后期彩陶文化的繁荣发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态上,不断的演变和细分,形成了酿酒器、储酒器、饮酒器等。作为生长在黄河边的炎黄后人,新时代的仰韶酿酒人完美承袭了先民们对于陶的智慧,以小口尖底瓶为原型,将“日、月、星”的精神淬化于产品之中,精选九种原粮,采用陶屋制曲、陶泥发酵、陶甑蒸馏、陶坛储存的四陶工艺,遵循自然,以匠心凝练出一款多香兼并的酒品——陶融香型白酒。

在文化赋能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仰韶酒业通过探索结合仰韶彩陶文化、仰韶酒文化的创新,同时植入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元素,成功研发出仰韶彩陶坊系列产品。2018年,彩陶坊天时又一次融合了7000年前仰韶先民们的智慧,不仅在实用性上承继了小口尖底瓶用来酿酒、盛酒的用途,更是以仰韶彩陶器中“日、月、星”纹饰来赋予彩陶坊天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在其品质上重新探索了陶融香“醹、雅、融”的口感创新可能,成功“裂变”升级为“彩陶坊·天时——日、月、星”三款各具特色的产品,一经上市,迅速生成一种时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在中国酒圈形成一种属于仰韶的“彩陶坊现象”。

彩陶坊天时质朴的陶瓶里,窖藏着的是汇聚七千年的智慧,它将“小口尖底瓶”7000年前用来酿酒、储酒、盛酒的先民智慧隐于其中,将“太阳、月亮、星星”的“会意哲学”和返璞归真融入酒体,让世界品味到了中国白酒“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精髓。

仰韶文化的“日、月、星”给了仰韶酒业以文化力量,而仰韶酒业又通过文化创新赋能的途径,赋予了仰韶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历经七千年沉寂仍不失光芒。

(部分资料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