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赋码容易变码难 从健康码透视河南省大数据管理
河南
河南 > 要闻 > 社会 > 正文

凤鸣|赋码容易变码难 从健康码透视河南省大数据管理

8月28日,郑州市最后一个中风险区——京广路街道调整为低风险区,自此郑州中高风险区全面清零,封闭、封控区域也全部解除。经历“涝疫接核”一个多月的郑州,从暂停转入高速运转状态。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必定有一群充满朝气的奋斗者。城市“解封”意味着千万郑州人可以走出家门投入工作,为生计为家庭为梦想继续奋斗。部分街道甚至专门发出通知,要求社区群众“解封之时不得集聚不得庆祝”,整座城市沉浸在积极乐观氛围的同时,仍然有部分市民深受“码”的困扰。有的居民隔离超过一个月,核算做了十几次,城市解封了,健康码依然“飘红”致使工作生活面临困难。

凤鸣|赋码容易变码难 从健康码透视河南省大数据管理

当前,疫情防控仍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既要万无一失也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广泛分析,精准定位,成为各地政府施行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重要手段。2015年7月,国务院专门就“运用大数据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布文件,提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公开、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大数据运用对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重大意义。2019年5月,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上线,与此同时,各地也稳步加快推进本地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豫事办”“郑好办”等政务服务平台(app)相继上线,为推进电子化政务服务、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发挥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豫事办”健康码成为居民出行的关键“通行证”,“郑好办”核酸检测证明查询也极大提升了全员核酸检测的效率和透明度。大数据在推动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用好大数据,做好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打通“任督二脉”需要破解“数据保护主义”

面对新一轮疫情来袭,河南各地严阵以待加强大数据监测,通过对个人健康码“赋码”来对不同人群分类管理。所谓“赋码”指的是疫情防控部门根据大数据和信息研判,对不同风险等级人员,将其健康码标注为红码或黄码。郑州市疫情防控18号通告明确要求中高风险区域内居民“足不出户”,健康码标记红色;封控区域内居民“足不出院”,健康码标记黄色。

河南省防控指挥部也制定了《健康码赋码规则(第二版)》(以下简称规则),将国家和省疫情防控指挥机构推送的入境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关联人员、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及特殊区域驻留人员分等级赋红码、黄码或绿码。规则提出,上述人员需经过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此期间健康码赋红码,集中隔离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转为黄码,并实施7天居家医学观察;居家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转为绿码。从时间上看,被赋黄码人员最快7天可转为绿码,而被赋红码人员其健康码转绿最快需要21天。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求,上述人员有双重或多重身份的,从严赋码管理。各地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接受健康赋码、转码问题咨询和投诉。

凤鸣|赋码容易变码难 从健康码透视河南省大数据管理

当前,郑州市已全面解封,有的社区大面积出现隔离近一个月,健康码仍然异常,有的市民既不处在中高风险和封控地区,近期也未曾离郑,其健康码飘黄超过20天,至今仍未转绿的情况。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出入社区,商超、写字楼,高铁站、机场需要出示的健康码并不相同,例如出入郑州室内社区扫描小程序显示的结果为某某地点。在出入室内公共场所时则需要出示“豫事办”的个人健康二位码。在进出高铁站则需要用手机验证,而后出示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以上三种场景分别对应了三个大数据管理主体,分别是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郑好办),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豫事办)以及工信部(国家“通信大数据行程卡”)。

不同层级管理主体推出的不同大数据平台,反映出各级政府部门推进电子政务的效率和成果,但客观上也增加“码上加码”的概率。由于大数据应用和管理是个新课题,加之大数据体现了各自部门的工作成果,是否共享,如何共享尚未有定论。目前,只有部分地区较快实现了省内数据互通,省级“健康码”与国家“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融合,还有相当数量的省份尚未打通不同层级的“数据壁垒”。

在大数据时代,不破除“数据壁垒”,不打通“任督二脉”,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大数据可能只是数据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打通“最后一公里” 健康码岂能一赋了之

使用大数据提升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不仅需要健全制度细化规则,也要加强实践注重反馈。“德尔塔”病毒袭击河南,以省会郑州为例,居民需留意郑好办、豫事办以及国家“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三个码,任何一个码变红变黄都可能影响出行。

8月28日郑州市全面解封至今,有部分社区居民在经历近一个月隔离后,扫描社区二维码,结果异常致使寸步难行。而有的居民社区二维码为绿码可以出入社区,但豫事办健康码为黄码无法进入部分公共场所。早在8月中旬,河南省防控指挥部就发布了个人健康码变码条件,要求满足隔离期限,48小时核算检测结果呈阴性且未密切接触过中高风险地区人群的市民需要持相关材料向社区提交改码申请,如有疑问可拨打河南省健康码咨询电话。但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反馈称,社区仅接收郑好办的个人数据异常申请,不接收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的健康码转码申请,并表示他们无权处理豫事办健康码转码事宜。

甚至有笔者同事反映,其在今年6月中旬短暂去过洛阳而后始终未离开郑州,但豫事办健康码自8月初至今始终处于黄码状态,拨打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电话始终无法接通。经内部查询,得知其个人信息被洛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以人工上报(每日上报100余人)的方式同步至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然而,经洛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核查确认,上报名单并未查到该同事信息。

现实案例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大数据管理令出多门的实际情况,也从侧面印证了大数据平台不联不通的后果,即省级大数据平台可能因数据不互动等制度原因,需要通过地市相关部门以人工上报之方式提供跨地市流动以及密接、次密接人员信息。而其他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囿于技术条件有限,只能被动接收卫健委、公安、交警等同级部门数据,未必有时间和精力对所接收的信息逐一核实加以筛查。

这种处置方式不仅与公开、透明、高效的大数据应用理念相背离,也容易产生“赋码容易,变码难”,有始无终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至于谁赋码谁更正的制度设计,变相提升了特殊时期跨地市人员流动可能导致的疫情防控风险,更为健康码已然处于异常状态的群众增加了健康码恢复正常的障碍和难度。

不打通“最后一公里”,诸多政策就会悬于空中难以落到实处,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作者: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