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积极推进文旅融合
河南
河南 > 地市 > 信阳 > 正文

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积极推进文旅融合

“‘诗’喻文化,‘远方’喻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其实一直以来,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共生互融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婷这样向我们讲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信阳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是信阳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

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依靠一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等方面不断发挥着高校应有的作用。

旅游管理学院利用3D旅游综合实训室、微格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旅游资源调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学生课堂实训。与此同时,旅游管理学院与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建有“信阳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信阳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曾荣获“信阳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春风化雨 育人育才

为了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管理学院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来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旅游行政部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服务、咨询、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而旅游文化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对开阔学生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旅游文化》这门课程由张奇志老师主讲。在课堂上,张奇志老师结合旅游热点去阐释教学内容,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依托大别山地区文化资源,将独特的“风景”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使学生领略出融汇在名胜古迹、风俗民情中的文化的真谛。

张奇志老师选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种特别的教学方式,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我们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

传承非遗 发扬光大

为了推动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的传播,旅游管理学院师生一直积极作为。方志宏老师作为一名信阳人,带着对故乡民间艺术的热爱,潜心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为信阳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挖掘做了大量工作。

近十年间,方志宏老师一直在信阳地区进行民间歌谣的文学性及社会性研究。她收集、整理信阳歌谣谜语150余首,填补了信阳地区民间歌谣谜语空白,也为信阳获批三个谜语之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传承大别山独特的红色文化,让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方志宏老师还选择以信阳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文创为依托,带领“馨桂飘香——红木文创”团队将红色文化的灵魂灌注于产品的传承之中,助力大别山老区乡村振兴,积极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

智慧旅游 振兴老区

近年来,旅游管理学院立足地方,围绕乡村旅游发展、专业人才支撑、旅游规划建设、地方非遗保护与传承、文创产品设计等方面开展社会服务,为保护和传承信阳乃至大别山区的多样文化做出贡献。

旅游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王芳说到:“‘文旅融合’发展也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建设要求与方向。旅游管理学院在做旅游规划时,一直秉承‘以文旅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的理念,为信阳乡镇、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管理学院依托信阳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立足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充分利用信阳地区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旅游管理学院联合政府机构与企业组建有产学研合作联盟,积极推进政、产、学、研深化合作,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规划,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近年来,“文旅融合”以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在物质生活高度充裕的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恰当其时。将旅游活动赋予文化的灵魂、将文化产业赋予旅游的体验感和趣味性、最终形成“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的良好发展格局,是信阳农林旅游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文旅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旅游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将不断拓宽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学院将继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对接信阳文旅发展需求,加强校政企深度合作,协同培养更多应用型旅游人才,促进信阳文旅产业发展,为信阳乃至豫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做出更大贡献。

(徐斐 郑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