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地铁看郑州征文获奖作品】开往春天的地铁
河南
河南 > 地市 > 郑州 > 正文

【坐着地铁看郑州征文获奖作品】开往春天的地铁

作者:叶灵

今年过了春节,弟弟乔迁,我陪父母到郑州“视察”弟弟新家——他家在高新区科学大道与长椿路交叉口的郑州大学站附近。

下了高铁,我紧紧牵着父母的手,唯恐在拥挤的人群中走散。出郑州东站,下地道,左拐,右拐,穿过两旁墙壁不停切换广告内容的通道,直接走进地铁一号站。排队,买票,安检,等候,我们随着人群有序进入站台……

车行至紫荆山站,不由想起2019年那次出差到郑州,大概是10月的一天上午,我坐地铁1号线去弟弟家,一上车就发现有些异样——车厢里全被枫叶、果园的彩色图所包围,真是秋韵十足。

突然,一阵悦耳的声音传来:“我们是灵宝的苹果仙子,邀请您来游玩采摘!”

只见一群衣袂飘飘的姑娘,提着筐筐鲜艳的苹果,向人们赠送灵宝景区门票,发出热情邀请。

真是无巧不成书——居然与家乡来郑州地铁推介灵宝苹果的“苹果仙子”不期而遇!

到了紫荆山站,我遭遇了更大的稀罕事——后来被媒体称作“最牛推销员”的灵宝市市长,走进车厢热情地向乘客“叫卖”:“灵宝富硒苹果甲天下,咬着脆,入口甜,没有渣,好吃!不信都尝尝……”

原来,是灵宝市领导带领团队来郑州在地铁专列上开展的灵宝苹果专场秀。一时间,笑语溢出车厢,果香弥漫唇间,灵宝苹果专场秀“引爆”郑州地铁……

父母平生第一次坐地铁,满眼的好奇。

“郑州可真厉害,地下都修得这么敞亮,简直是个迷宫。”母亲上下打量着说。

伴随着播音员甜美的双语报站,列车启动-疾驰-靠站-再启动,不知不觉“郑州大学站”就到了。我看了看时间,半个小时多一点。

母亲惊喜说:“我以为又得两个多小时呢,地铁这么快。”

2006年暑假,我陪母亲来郑州。那时还没高铁,我们坐了将近五个小时的火车才到郑州。一下车,母亲开心地以为很快就到弟弟家了。

谁知,我们坐着公交车,摇摇晃晃、停停走走,有时候简直像蜗牛一样向前挪动。弟弟电话问了一次又一次,可当时正值人流高潮,堵得厉害,从火车站到高新区郑大附近,竟然耗费了两个小时,弟媳把饭菜都热了好几遍。

2013年12月28日,郑州第一条地铁开通试运营,成为中国大陆第16座开通地铁的城市。

下了地铁,乘电梯到了出口,就看见弟弟在等着。

弟弟告诉母亲:“1号线一通,去市里方便多了,有了地铁,郑州真有大都市的模样了。”

我不禁想,东京庞大的地铁交通网络,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纽约24 小时地铁,使其成为真正的不夜城……每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铁梦。

昔日,一个小小郑县依靠火车站的交通优势发展,奠定了郑州商贸城的雏形。地铁时代的到来,给郑州市民带来了更为便捷的出行和更高品质的生活——消费空间愈来愈大,消耗时间越来越少,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郑州发展的格局日益开阔。

每次到郑州,我都要坐坐地铁。这种习惯早已不是为了满足最初的新奇,或者出行便捷。每每坐地铁,我总喜欢感受那种“地铁文化”。地上地下,站内站外,车内车外,每个广告栏都被浓郁的文化所包围——汹涌奔腾气势磅礴的黄河水,奇峰秀岭仙风回荡的白云山;繁华盛大的清明上河园,天下第一名刹嵩山少林,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红旗渠;还有味道鲜美享誉中原的郑州烩面,麻辣相间汤味绵润的逍遥镇胡辣汤……置身其中,仿若在中原大地上行走一程,身欣而观之,心向而往之。

地铁是城市交通的脉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地铁文化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创意和精神,是观察和了解郑州的一个窗口。

郑州地铁,与河南自然景观、中原文化历史、地域饮食特产等元素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穿越城市、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又自成一派,为新的文化形态另辟生存之地。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被誉为城市“黄金经济线”的地铁,已成为郑州发展的命脉之一。如今,郑州已有6条地铁线路运行。

按照规划,在未来的四五十年间,郑州将开通22条地铁线路,总里程达1050公里,织成“三横两纵一环”的地铁网,如汩汩奔腾的血脉,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延伸,驰向充满激情的春天。

个人简介:

叶灵,本名郑毅, 中国作协会员。作品刊发于《散文选刊》《山花》《文艺报》《散文海外版》《湖南文学》等文学期刊。曾获延安文学奖、杜甫文学奖等。出版有散文集《秦淮水骨》《流淌在指尖的幸福》《耳语》《破茧》等。

联系地址:河南省灵宝市教体局 郑毅

邮政编码:4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