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地铁看郑州征文获奖作品】地铁让郑州变“小”了
河南
河南 > 地市 > 郑州 > 正文

【坐着地铁看郑州征文获奖作品】地铁让郑州变“小”了

“地铁让郑州变小了。”这是母亲说的话。母亲说这话自然是有缘由的。

世纪之初,母亲从四川老家来郑州看我。那时我住在东郊老机场附近,离火车站有点远。我接着风尘仆仆的母亲,走出站台,在站前广场的东边,挤上101路公交车。正是下班时间,路上人多车多,公交车走走停停,行进得很慢。到了紫荆山,又换乘26中公交车,哼哼哧哧到了东站。那时的东站在中州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北的位置,大约就是现在的建国饭店附近。东站是终点,所有的公交车都不再往东跑了。

下了公交车,母亲就跑到路边呕吐起来。母亲晕车了。坐了20多小时的火车,又在公交车上颠簸了一路,母亲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我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让她休息一会儿,我才拎着大袋小袋的包裹,陪着母亲走了20多分钟的路,才到了我的住处,前后折腾了两个多小时。

母亲是来参加我的婚礼的,只呆一个礼拜的时间。每次叫她出去转转,她都以晕车为由,加以拒绝。临走之前,好说歹说,母亲同意我带她去银基商贸城转转。倒了三趟公交车才到目的地。或许是心情舒畅,这次母亲只是有点头晕,并没有呕吐。当时,位于一马路的银基商贸城开创了“楼宇式批发”的全新模式,三层以下为中档服装,三层以上为中高档服装,每一层还分A区、B区、C区……周边地市的商贩老板都到这里来批发进货,当时很火,可以说是万商云集。母亲兴致很高,转了一层、二层,又转三层、四层,买到了一套自已中意的衣服,高高兴兴地上了火车。

“一个商场都这么大,郑州得多大?要是不晕车,到处去看看多好!”母亲趴在火车窗口上有些遗憾地对我说。

我曾经在上海呆过,也曾在北京工作过,坐着地铁出行的便捷快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的郑州人口、经济体量、城市建设等,与今天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我想都没想过,郑州会有一天通地铁。

转机说来说来了。2013年12月28日,郑州第一条地铁开通试运营,成为中国大陆第16座开通地铁的城市。这应该是郑州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一笔。随后3号线、4号线、5号线等几条线路也相继开通,从根本上疏解了交通困症,也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今年初,母亲坐高铁再次来到郑州。

“妈,郑州开通地铁了,咱们坐地铁回家,可快,再不会晕车了。”刚从四川来的母半信半疑。

下到地铁站台,看到一面大墙上画着一些人物和物品,母亲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地铁里装修得还怪好的,比家里都豪华呢。”

“那可不,这是文化墙,沿途的好多站点都有。这里展现的是河南18个地市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高深着呢。”

我拉着母亲上了地铁,10来分钟就到了黄河南路站。

“走,妈,到了。”

“这么快?”

“没晕车吧?”

“还没感觉到呢,晕啥。看来我是晕车不晕地铁。”母亲认真的表情,让我不禁哑然失笑。

“妈,今天咱啥也不干,我带您坐着地铁看郑州。”第二天上午,我对精神焕发的母亲说。

从会展中心地铁站出来,望着CBD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母亲惊叹不已。

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的飞机场,周围都是农民的庄稼地。十余年下来,这里变成了一个新城区——郑东新区。等高新颖的建筑楼群散落在内、外两个看似封闭的环上,既各具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的恢宏气势,它以抛物线等多种形式向外拓展,辐射出一片150公里的立体画卷。在两环之间是热闹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集观光、休闲、研究、商业、住宿等多种建筑形式于一体。您看,那个是巨轮般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那个是仿嵩岳寺塔的千玺大厦,那个造型别致的是河南艺术中心,分别由距今8700年前的骨笛、6500年前的埙、2500年前的排箫组合而成……我仿佛是母亲的导游,滔滔不绝地讲着,生怕遗漏了什么。

紫荆山站、五一公园站、绿城广场站、二七广场站……一路下来,母亲眼界大开。

返回时,母子俩从人民路地铁站出来,排队在合记馆面要了两份烩面吃。

“妈,这一天下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今天我坐了这么久的地铁,没晕车了。哈哈!”老人爽朗一笑,吃了一口精滑劲道的烩面,接着说:郑州变化确实大,说日新月异也不过分。但我感觉郑州变小了!”

“啥,咋会变小呢?”一听这话,我吃了一惊。

“你看吧,我上次来从火车站到东区你家,花了两个多小时。今天,咱们从东区游玩到西郊,拢共才花了一个多小时,你说郑州是不是变小了?”

“哦,妈,是这。地铁的快捷误导了您。现在的郑州城区比您上次来的时候扩大了一倍还多。公交车的速度怎么能跟飞驰的地铁相比。”

是啊,地铁改变着人们的理念,改变人们的生活。它在地下连接南北,贯穿东西,像一只有力的手掌,托举着郑州的现代与时尚,也张扬着郑州的速度与激情。(作者/张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