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河南如何守好“中原粮仓”?委员李宁:建议加强农业要素投入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时政 > 正文

“十四五”时期,河南如何守好“中原粮仓”?委员李宁:建议加强农业要素投入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21年的“三农”领域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对粮食安全提出“硬要求”。会议提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会议提出了多项具体的配套措施。会议特别强调了提升农业科技、“藏粮于技”的相关措施,提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量是国家农业的缩影。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1365.16亿斤,实现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增量占全国的23.1%。

河南省政协委员李宁

河南省政协委员李宁

对此,河南省政协委员、周口市政协副主席、周口市科协主席李宁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河南省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为应对风险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持河南粮食生产的稳定,就是为国家经济社会更好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2021年,河南迈入“十四五”新征程。在“十四五”时期,如何保护“中原粮仓”盛誉?如何持续扩大粮食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李宁建议,必须加强农业要素投入,尤其是要加强科技、人才和种子的投入。具体建议如下:

配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加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目前农村大量适龄的青壮年都已进城务工或者定居,农村超过65岁的人口比例较高,人才老龄化严重。在家留守的人对于高新农业科技技术接受能力差,对于一些说明书和新型机械设备看不懂或掌握不了驾驶能力,在家也就是看看孩子打打牌,喝喝闲酒聊闲篇。在调查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的乡村振兴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缺乏“产业带头人”。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这届村“两委”换届时,至少安排一名本土能发展产业、带富能力强的产业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恢复和加强1990年前利用村委会办公室举办农民技术夜校或由乡村相关部门出面,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讲一些适时农业生产知识和农药、化肥、种子知识及传送一些养殖技术,让留守人员得到一些实用技术培训,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

完善农村人才队伍的评价机制,激活乡镇村农业技术人员队伍。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技”,这对于激发在岗农业技术人员的动力是一种要求和希望。周口市科协在近几年开展的“周口市农技科普专家团进乡村”活动的工作实践也证明,广大的农村更需要科技人员。而目前对乡村人才的评价机制还是停留在职称评定的层面。尚无针对乡土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创客、社会管理人才、返乡人才等的具体评价措施。在调研时还发现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的归属部门过多,人社部门、农业部门、扶贫部门等都有各自的相关政策,政策之间缺少互通,部门之间也缺少互通,更缺乏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有效监管。这样导致国家、省、市的部分政策出台后到县乡一级出现执行难的情况。比如,自 2012 年起,河南省对基础农技推广站进行改革,实行区域站的模式,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政策颁布后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并没有到位,经费也难以保障,基层农技人员引进、配置都很困难,因此农技推广站的作用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对此,建议一是采取激励措施,实行特事特办政策,对在岗的确有专业技能的农技人员,大胆启用,压担子,给任务,定指标,让他们充分发挥一技之长,为农业生产效力。二是对当地农技人员现状进行排查摸底,登记造册。三是对于年龄偏大、已经退休的,则动员他们返岗工作,发挥余热。或者从省级层面鼓励乡镇政府为从事农技工作20年以上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提升他们及其亲友的荣誉感、光荣感、使命感、自豪感,影响周围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对农技事业的热爱。

恢复种子基地,做好良种选育、培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及“种子问题”。种子质量,关乎着产量增减,把好良种繁育关口,是取得粮食丰产的关键。周口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多数种子是南来北往、东育西种,抗病虫害能力和抵御自然生长能力较弱。过去,县、乡(镇)都有专门的农场,有土地和良种繁育任务,目前,这些县乡农场编制在,领导班子职数没有减少,其待遇基本上是当地财政负担。但是基本上不种粮食或承担良种繁育任务,土地也承包给个人改种其他物种了。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种子也是一样。当地繁育的种子适应当地气候和水土环境。就此建议:一是地方政府积极作为,研判农场现状,制定农场良种繁育规划;二是发挥现有农场作用,做好并坚决承担起良种繁育工作;三是动员当地种粮大户参与良种繁育业务,牢牢抓住种子质量,掌握粮食丰收主动权,永保粮食生产之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