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网上下单买"就业" 中国高校就业率为何这么假?
河南
河南 > 原创 > 凤鸣 > 正文

独家:网上下单买"就业" 中国高校就业率为何这么假?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我都毕业这么长时间了,老师们还在轮番打电话轰炸催我签三方。”

“学校从六月份调查到八月份,为了完成任务最后让我写自己是一个自由职业者。”

“班里有很多同学随便找了企业‘假就业’,才能向学校交差。”

毕业季,很多大四学生除了领取学位证书进阶为“毕业生”外,还顺便收获了一个头衔:学校就业率的“贡献者”。

截图

截图

这个头衔为他们增添了不少烦恼。每到毕业季,社交网站上,随处可见的是这些“被电话、微信、QQ轰炸催就业”“被迫成为餐馆服务员”“被签约了便利店、印刷店”的同学在大倒苦水。

网上下单“就业”:最低40元即可收获完美工作证明

高校就业率“注水”,似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很多大学生都亲身经历过,而学校为了拿到学生的就业证明,也是“煞费苦心”。

“辅导员安排我们务必要签订三方协议,每天在班级群里单独艾特那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最后我们随便找了学校周边的一个印刷店盖章了事。”一位来自河南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表示,辅导员最爱拿毕业证、学位证、个人档案说事,如果没办法开出就业证明,说会影响毕业证的发放。

截图

截图

该毕业生说:“我当时还没有找到工作,也不想那么快就业。但辅导员告诉我们不是真正的就业也无所谓,只要拿到公司的盖章,签订第三方就业协议,就算是完成就业。”

辅导员们表示也很无奈。河南某高校辅导员表示,他所在的学校今年要求8月的就业率要达到80%,年底要达到90%。“上级开会时说,如果就业率不达标,我们会被谈话通报批评。就业率与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及年底绩效工资挂钩,考虑到个人在学校的发展,辅导员们会千方百计地去完成就业任务。”

聊天截图

聊天截图

需求激活市场,有买家就有卖家。一些电商和学校周边的便利店、印刷店看到了商机。打开某商品交易平台,输入“就业证明”“三方协议”“灵活就业报告”等关键词,会跳出上百件商品,价钱从40元—100元不等,商家会提示交流过程中会涉及到盖章等敏感词,为保证学生的隐私,详情请加微信QQ沟通。商家宣称“协议真实有效,包回访”,学生只需动动手指、下单、转账,一场交易就此完成了。

有学生透露,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印刷店等商铺价格更便宜。“20块基本就能搞定,我们都是连带着三方协议和离职证明一起盖章。”

有专业人士表示,每年高校学生毕业之后,学校都会发布本年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详细说明本校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去向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也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能够让更多的考生报考本校。这样的数据广泛存在于各所大学里面,对于学生的报考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也成为学校招生宣传的工具。

开网店、开公众号、当博主 新职业兴起让高校就业率“有文章可做”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始于2000年,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制定的高校扩招政策。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94.98万直线上升至2020年的874万,在20年的时间内,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增加了8倍之多。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保就业”任务艰巨。

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了史无前例峰值,比2019年整整多出40万。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依然有很多高校达到了90%+的就业率,数据都是如何算出来的?

从就业率计算公式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总数-未就业毕业生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100%。

值得注意的是,为适应新形势,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论证,高校就业统计指标有了新的内涵。在新发布的就业统计相关指标之中,开网店算自主创业,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算自由职业者。

“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盖章后算作签约率;签订劳动合同,算合同就业;定向委培生返回原单位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读研;出国留学。”有网友统计,这些类别均被算入就业率之中。

这么看来,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稍改变一下统计方法,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公众号博主,或者多鼓励学生考研、出国深造,就业率就能提高一点,想把就业率抬升到90%+,似乎也不难。

往常统计就业率,一般都拿正式的与企业及学校签订的三方协议来作为依据。如今更多的新兴行业、自由领域职业涌现,因为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次给了高校就业率造假横行“燃料”。

教育部出手严查高校就业率造假 就业率高的“虚病”亟待破解之策

近日,教育部已注意到高校应届毕业生“被就业”“假就业”等问题,并于6月和8月开展两轮专项核查。

网站截图

网站截图

6月17日以来,教育部启动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印发《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规定:

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

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7月21日,教育部发布《为2020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的通知》,明确除毕业生自愿要求外,各高校在今年8月31日前不得派遣还未派遣的未就业毕业生。

有网友表示这为高校就业率造假的行为上了一层枷锁,对于遏制高校就业率注水的行为有一定的作用。还有一部分网友不以为然,他们表示,高校就业率造假正如“打不死的小强”,年年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管理部门要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考核,而考核指标又与各校的发展直接挂钩,这就容易在各校产生就业率数据造假行为;另一方面,目前的就业率数据不是通过第三方机构统计,而是由各高校自行上报,缺少客观性,同时也为数据造假问题滋生提供了土壤。

如何减少就业数据造假的可能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一方面,不再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就业率数据,而由专业的第三方跟踪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数据,引导高校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另一方面,应由教育部门主导开展大规模的雇主调查,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胜任能力评价情况,以此作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凤鸣 专栏作者陈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