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定鼎中原的河洛古国


来源:郑州日报

原标题:定鼎中原的河洛古国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郑

原标题:定鼎中原的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考古发掘现场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定鼎中原的河洛古国》。

初夏时节,黄河南岸、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巩义河洛镇双槐树村正是一派大好田园风光。

5月初,河南文物考古学会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考古重大发现: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重见天日!

河洛古国面纱初揭,即获得多位专家“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关键钥匙”“关键时期关键地域的关键资料”等重量级评价,新华社、央视等媒体连天热议——河洛古国,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初见·一瞥惊鸿

2003年,时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顾万发主持巩义站街镇北瑶湾村花地嘴遗址的考古发掘,并对比邻的河洛镇双槐树村也进行了初步考古调查。

初步探测,极富考古工作经验的顾万发确信双槐树下“有东西”。

双槐树下的秘密还来不及探索,被批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项目之一的花地嘴遗址就传来了令人兴奋的考古新发现:这处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中,发现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

刚刚对顾万发“眨了眨眼”的双槐树遗址,此时依然无声掩埋在时光深处。

惊鸿一瞥,再见已是10年后。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起源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课题。”顾万发回忆,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寻找中国丝绸之源”的研究课题,经批准后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对双槐树遗址开展全面的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

历经5300年的漫长等待,双槐树遗址正式成为考古研究的对象,静候考古学家为它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见天日。

发掘·惊喜连连

仿佛是回应着双槐树几千年来的呼唤,2013年,还是由顾万发任发掘领队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基本布局,发现双重环壕;

2014年,发现灰坑88座、扰土坑12座、窑址8座、道路遗迹3条,确认遗址以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及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期为主;

2015年,继续对双槐树村及周边进行文物勘探,发现灰坑460余处、墓葬530余座、道路3条,本年度发掘,为研究仰韶时期的祭祀活动及探讨整个遗址的性质、规模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几年间,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掘紧紧牵动着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考古方向总负责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负责人王巍等业内大咖的关注目光,他们多次亲临考古发掘现场,等待、见证着这座惊世古国的“出世”。

终于,时光的脚步走到了2019。经过系列谱系分析与研究,历经六年的持续调查、勘探及发掘,这座规模巨大、遗迹众多、规格崇高的都邑遗址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说到双槐树的重大发现,顾万发如数家珍:“这种结构在历史上一直是宫城皇城最标准的配备,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更让大众津津乐道的是,双槐树遗址还出土了有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这里也成为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瓮城雏形的出现,对于研究城市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具有重大价值;墓葬区内发现的大型夯土祭坛遗迹,连同青台的祭天坛台,是目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首次发现……

一个接一个的重大发现令人目不暇接,实证着李伯谦等专家关于“河洛古国”的大胆推测。

定论·举世瞩目

现有考古发现中,极少有遗址能够以“古国”命名。双槐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专家建议如此命名的依据何在?

“双槐树遗址考古成果公布之前,举行过两次重要论证会。”顾万发告诉记者,一次会议邀请国内一流天文学家、天文考古学家和考古学家就荥阳“北斗九星”遗迹进行专题讨论;一次就双槐树遗址的性质专门举行过一次考古学家论证会,就是为了对双槐树遗址考古成果进行谨慎、严格的论证,目前发布的考古成果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论证和认可。

其中,李伯谦认为双槐树遗址发掘出的三重环壕、北斗九星等遗迹,表明双槐树所处的时代已进入“古国”,加之双槐树遗址的地理位置处于黄河流域河洛文化的中心区,当属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的“河洛古国”。

王巍也认为“河洛古国”这个名字很贴切:双槐树遗址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阶段,因此才把它比作“文明胚胎”;遗址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河洛”二字对中华民族有特殊含义,“定名‘河洛古国’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放眼郑州地区,双槐树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成为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也以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表明在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

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在后世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为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考古成果所代表的社会发展模式、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就在这里。

“五千年文明没有断,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没有断。”李伯谦的话掷地有声,为双槐树的价值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展望·根脉华章

李伯谦认为,追溯国家文明发展历史,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这三大问题,考古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正是有了它们,中华文明才一步步厘清脉络、延续至今。

当前,双槐树遗址已成为郑州市级首个被纳入国家重大社科基金的人文项目;作为时代最早的项目,科技部把双槐树遗址纳入新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全国13个具体项目之一,国内顶尖力量将对“双槐树”进一步解读。

磅礴黄河,奔涌依旧。黄河岸边双槐树下的河洛古国,孕育着中华文明的小小萌芽、定格在中华民族迈步向前的起点,似在无声凝视着、召唤着、鼓励着我们,一路向前……(本报记者左丽慧文李焱图

[责任编辑:王聪儿]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