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

何谓“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事件回顾

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微博同时还配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看不到交通信号灯,但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司空见惯的“中国式”陋习

这样的陋习还有很多:在遇到红灯或者拥堵时,我们经常发现,只要有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或者对侧车道朝前挤,立马就会有更多的车辆跟过来,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本来没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从上面走,立马就会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条路来……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

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随大流的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人们甚至认为,不这么做反倒不正常、不便利。

调查

1.你知道“中国式过马路”吗?
  知道
  不知道
  不关注
2.你闯过红灯吗?
  偶尔
  经常
  从未
3.你觉得“中国式过马路”安全吗?
  安全
  不安全
  无所谓
4.你觉得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人的从众心理
  中国人的侥幸心理
  对规范规则的漠视
  交通法规的不完善
  交通设置的不完善
热议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

青年时报 :“中国式过马路”不能单拿素质说事

城市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结果就是非机动车与行人的路权日益遭到排挤,那么“中国式过马路”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也难脱干系。“中国式过马路”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那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

有一种新闻叫“名词新闻”,“中国式过马路”就属于这样的“名词新闻”,它所概括的内容早已不是新闻,但“中国式过马路”这个名词的出现就绝对是一个新闻。“中国式过马路”这个名词之所以能形成新闻效应,关键就在“中国式”三个字。“中国式”不仅意味着举世无双、独一无二,还意味着里面极可能存在着荒唐、怪诞的成分。始作俑者对“中国式过马路”所下的定义就挺有喜感:“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详细]

新民晚报:“中国式过马路”是规则失范的缩影

一个人的习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有的人,在国内开车极为随意,一到国外,则变得小心谨慎,甚至比当地人还遵守规则。人的这种两面性,并不完全是个人素质使然,也取决于所在环境的影响。闯红灯同样如此,若是问一个闯红灯者,知道闯红灯很危险吗?他或许会告诉你,当然知道,只是大家都这么干,我为什么要遵守呢?这不是一种无意识,而是有意识,一些规则就这样发生颠倒。 [详细]

济南日报:“中国式过马路”是扎痛人心的刺

日前,央视记者就“你最痛恨的不文明现象是什么”采访民众,有名年轻人回答是插队——— 理由是这导致不公平。仔细一想,确实如此,我们正在辛辛苦苦排队买票,你凭什么直接冲到最前面和售票员窃窃私语然后取票?前不久,笔者买了站台票到北京火车站接人,正在等车时,一些接人的特权车已经零星地开到站台上。大家都在接人,你又凭什麼开著车过来?

特权现象的存在,不公平现象的泛滥,必将冲击大众心理,甚至瓦解大众的秩序感和基础道德观。因为别人在破坏秩序,我不跟风就吃亏了,人家不排队就过马路,我傻傻地等绿灯岂不太傻?郑州市交警三大队曾做过一项调查——— 随机对100名市民展开“别人闯红灯,你跟不跟?”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希望找到“闯红灯”病因。调查结果显示,67%的人认为:“别人都闯了,自己等太傻。”[详细]

人民日报:“中国式过马路”折射什么心态

平常我们过马路时,这样的过法确实不鲜见。有一两个身影老老实实等变灯,还被同伴责骂:快点儿,别傻等了!许多时候,我们自己下意识也就随大流走了,一抬头:哎,这不红灯吗?我怎么过来了?

怎么会建立起这种“集体无意识”呢?说大一点儿,这跟我们的抉择偏好有关系。[详细]

疑问为何冠以“中国式”?

既然是“中国式”,说明该现象是中国独有的,应该属于“中国特色”之一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中国人能够创造出那么多与众不同的“中国式”和“中国特色”。不过,大部分的“中国式”却并非某些人所宣扬的“先进文化”,而是“中国病”和“中国问题”的代名词。“中国式过马路”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可以说是折射出了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具有非常深刻而形象的现实隐喻。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

行人过马路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体现了城市对行人交通权利的关怀程度。道路设施应以人为本,只有保障人的通行便利,才能逐步培养公民良好的交通法规意识。知名时评家童大焕说:“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源于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而不是强者的逻辑,弱者的服从”。而以人为本的善政,无疑是公民自觉参与的发动机。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

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据调查:47%的人表示司空见惯,随大流,别人走我就走。39%的人认为不差那你秒,自觉遵守交通秩序。14%的人视红灯而不见,别人走我就走。

反思“中国式过马路”何时等于安全通行?

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不足所致

行人“闯红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了。“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就是这一半次,应该不要紧的。”这是记者听到的关于“中国式过马路”主要的原因,只要一个匆忙的理由,就可以置交通法规不顾,闯红灯而去,而许多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不得不小心翼翼对“闯红灯”行人进行避让。

那么由此而发,我们是不是考虑可以加大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呢?想说明的一点,这种处罚不能只是罚款了事,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行人的安全意识教育,形成全民安全出行的氛围。在兰州市许多路口安排了交通协管员,每当有行人“闯红灯”时,协管员就会吹响清脆的哨声,许多闯红灯的行人“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停下自己违法的脚步。 [详细]

莫让从众心理毁了原则

“中国式过马路”自然不能成为国民集体闯红灯的强大借口和理由,要让“中国式过马路”引领“文明”也未尝不可,且也并非难事。加强执法宣传,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提升文明道德教育,让国民坚守原则,让“中国式管理”跟上时代和社会切实脚步,“中国式过马路”或许也将是一个闪烁文明进步的代名词。[详细]

结语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策划:魏金露 编辑:郭晓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