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是一种态度,你“宅”了吗?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经济发达地区都存在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宅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第一批“宅男”“宅女”。那些一整天不出家门、只坐在沙发上抱着零食看电视的“宅群体”,被称为“沙发土豆”。后来,这种“宅群体”相继出现在日韩等国,再与日语词汇一起通过台湾和香港传入内地。

现象越来越多人选择“宅”在家中

不挤公交 宅在家里办公成潮流

清晨,当大多数白领们西装革履、夹着公文包向写字楼狂奔的时候,却不知有一群人正悠闲的穿着睡衣、端着牛奶,在家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近日,网友“小糊涂仙”就在重庆商报白领QQ群中,讲诉了自己的“宅办公”生活,引来不少网友的羡慕和关注,所谓“宅办公”,就是指足不出户,每天就在家里上班。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市一些IT、设计、媒体等行业,“宅办公”正慢慢地成为一种潮流。[详细]

宅男宅女流行宅生活

“天然宅的人,不爱出门,不爱下楼,日常大小东西基本靠网购,连菜米肉水果零食,甚至小到葱姜盐,全在网上订,在家坐等收货。”对于已经过去了六天的国庆长假,市民翟小姐只用一个词来自我形容:宅神。这个小长假,她几乎从来没踏出过房间:蔬菜是放假前就网购囤好的;不想做饭就在网上订餐叫外卖;隔三天就在淘宝的小店上花个200多元买一堆小零食;实在没事可做时,就浸泡在泡沫电视剧中,几部热门美剧的回归让她甚是过瘾。[详细]

宅男宅女的“宅消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底,中国家庭宽带用户已经攀升到12430万户,比2002年底增长了近42倍。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人,是2001年的13.45倍;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1.87亿人,是2001年的50倍。与此同时,网购、微博、在线娱乐、电子支付等“宅消费”的产值规模越来越大。仅今年“光棍节”一天,天猫、京东商城等20余家主要电商的销售额就近300亿元,较去年翻了一番。[详细]

原因“宅”是情非得已 不少人“被宅”

工作压力大,需要休息

“‘宅’本身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完全是被自愿的。”和大多数工薪阶层一样,陆平凡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7点左右才能到家。每天要花两个多小时在上下班路上。如果加班,9点多能到家就谢天谢地了。“起早贪黑的,回到家筋疲力尽,根本没力气出门,周末就更想多休息休息,看看美剧,上上网,收拾屋子,做点好吃的犒劳自己。”[详细]

出门社交成本高

“去电影院看电影,去郊外旅游,人不要太挤,花销不要太多!”大学毕业后,江苏人陈伟留在上海,找了个月薪近4000元的工作。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入不敷出:隔三差五,同事间就要AA付账搞聚会,吃饭、唱歌、泡夜店“一条龙”,没有一次花销低于百元,不参加就会被认为不合群。最后他干脆辞职“宅”在家里,每天醒着就是对着电脑,替人“打游戏练小号挣点散碎银子”,累了就从网上下载最新的电影看。“我这种经济能力有限的还是宅在家里自在些,也算大隐隐于市嘛!”[详细]

免费的公共资源有限

“北京这么大,每次出去找个人,一出门来回路上就得花两个小时,时间成本也太高。”像陆平凡这样担忧出门社交成本高的“宅男”“宅女”不在少数。电影票七八十元一张,演出票二三百元一张,景区门票动辄上百元,连农家乐的食宿价格都在节节飙升,无论是看文娱演出,还是旅游出行,成本都不低,反倒是“宅”在家里更能满足娱乐需求。[详细]

都市中老年“宅人”的规模正越来越大

“北京太大了,老年人出行太困难了。我自己普通话不太好,跟别人交流起来也有点吃力,所以不敢出门。”程阿姨所住的小区里像候鸟一样迁徙来京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但大多不怎么出门。“对于我们这些外地来京的老人,跟周围邻居不熟悉,也不知道社区有什么活动可以参加。不过,北京空气也不好,人行道上都挤满了机动车,出去也没意思。”[详细]

潮流宅在家里吟诗作赋也是种过法

 

改诗词版

@任志强:一行白鹭上青天,老子挤在最中间;借问酒家何处有,又被堵在收费口。犹抱琵琶半遮面,车上忘带方便面;天生我材必有用,五个小时就不动;寒雨连江夜入吴,高速路上看日出;两岸猿声啼不住,家里不住车里宿。路见不平一声吼,高速路上来遛狗。

@张泉灵:欲穷千里目,千万别上路。横看成岭侧成峰,仔细一瞧,都是后背屁股。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月饼。每逢佳节倍长肉,轻移莲步,震起一滩鸥鹭。

@江舟的新生活:行在途中,千米人流,万米车潮。望大街内外,车行如龟,司机烦躁,一步不动,总是红灯憋出尿。交通如此多焦,引无数大款上公交。惜奥迪A6,慢如蜗牛。奔驰宝马,无处发飙。一代天骄,兰博基尼,泪看电驴儿把车超。俱往矣,还数自行车,边蹬边笑。

无厘头版

@谭飞:国庆长假,累死了骆驼,刺伤了游客,堵慌了司机,压塌了长城,污糟了海滩,处处一派混乱不堪乱七八糟的景象,但只看新闻,你就不了解中国了,就算乱,如果你要取消这个国庆长假试试,用那句俗语: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老虎也会飞hz:国庆旅游十大“看头”: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到上海看『人头』;到苏州看『桥头』;到天津看『码头』;到桂林看『山头』;到南京看『石头』;到河南看『光头』;到海南看『浪头』;到杭州看『丫头』。

打油诗版

@伤不起的AN敏:国庆长假雨兮兮,我在家中宅兮兮。路上堵徒悠兮兮,我在网上闲兮兮。你兮兮我兮兮,岁月匆匆荒兮兮。我兮兮你兮兮,人生若梦晃兮兮。

@百味杂俎:国人真是有趣,假期去挤高速,花钱又有何妨?落个阅人无数!@春驻岭南:登山临海皆人潮,长途短程怪苦辛。独在羊城当宅客,每逢长假胖三斤。

冷笑话版

@同仁陈陆泉:问:7+3在什么情况下等于8?答:在国庆遇到中秋的情况下!

@群山巍峨:吃饭基本靠抢,参观基本靠挤,聊天基本靠吼,如厕基本靠憋。

@尚友ShareWithU:到现在为止,还没写过国庆期间作业的同学一定会成就大事的,因为他们比一般人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心如止水!

@侠哥:上联:啤酒饮料矿泉水;下联:花生瓜子八宝粥;横批:让一下,让一下啊!

调查

1.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宅“人吗?
  是,毫无疑问
  不是,完全不宅
  有点宅
  不清楚
2.您认为“宅”的表现是什么?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常用网络环境代替现实中的交友行为
  宁愿在家里办公或者学习、购物
  不喜欢集体活动
3.你认为”宅文化“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逃避生活压力
  生活节奏加快
  失业的人太多
  其他
4.如果觉得自己宅,是否想改变现状?
  完全没想过要改变
  想改变,但是已经习惯了
  彻底改变了
  其他
5.你认为”宅文化“的前途如何?
  有前途,是一种新文化
  不看好,最终会消失
  很难预测
  其他
延伸日益普遍的“宅现象”背后的“宅文化”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越是现代社会,人越有条件去“宅”。“如果没有网络和快递帮我们解决生活需求,怎么‘宅’呢?‘宅’的背后,有一整套健全的供应、保障系统支撑,这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今天的社会给人提供越来越多的选择,让人们有条件去逃避现实交往。”

顾骏认为,“宅文化”是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又分为两类。其中一种是自愿选择,他们觉得“宅”自由自在、心满意足,社会应尊重和包容他们的选择;另一种则是“宅”在虚幻世界里走不出来的,这是心理问题,需要自己克服或者找医生解决。

针对因为基本生活困难才居家不出的“宅群体”,顾骏认为,社会应帮他们创造条件、解决困难,比如创造职业游戏玩家、微博营销等新的就业岗位,实现发展新兴产业和鼓励就业的双赢。

文化人类学博士、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建新教授介绍,“宅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消费文化的发达和自主意识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宅群体”的涌现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象。

王建新认为,选择“宅”在家里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上或者社交能力上有问题。在现代信息通讯发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宅生活”,是因“宅”在家里能够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自己的兴趣点上,通过信息手段获取更多、更广泛的交流机会和有效信息。

据介绍,在日本,宅群体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受到实业界的重视,很多制造企业都设有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宅群体”的消费状况,并预测其消费取向很可能成为未来趋势。[详细]

“‘宅群体’的消费是产业界关注的对象。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统计,2005年日本‘宅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在5000亿日元左右。”王建新说,社会应该容忍、赞赏并支持“宅群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使他们因逆反而走向极端。“借用费孝通先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名言,‘宅群体’与其他群体应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结语“宅文化”是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大众媒体中,“宅群体”常常被赋予“负面形象”,是问题人群的代名词;“宅文化”似乎代表着惰性和逃避,有一些消极意味。从新型社会关系建构方面,“宅群体”表现出非常超前的意识状态和组织智慧,这正是“宅文化”的核心。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评述,“宅群体”所提供的人际关系模式,很可能数十年以后就是社会的一般模式。除个别有损正常社会道德秩序的个案举动,“宅群体”的意识和行为是健康的,可以理解的。

编辑:仝瑞勤 郭晓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