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有的电影,是可以让观众的心跟着飞扬起来的,让人过瘾、愉悦或者温暖,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的电影,死死地拽着你的心往下坠,冰冷、残酷而且绝望,比如《一九四二》,这部冯小刚酝酿18年,耗资2.1亿打造的“使命之作”。

  1942年,河南一场旱灾,致死300万人,致使300万人逃亡,灾难深重。然而,更可怕的是,很少有人或者典籍提及这段历史。历史需要记忆,记忆需要记载。抓住这段历史的尾巴,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机构,用自己的方式,让历史归档 。


  11月29日,据不完全统计,当日《一九四二》零点场票房超过300万元。这一数字超过了由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2》创下的250万元的贺岁档零点场最高票房纪录,也是今年11月同档期影片中零点场的最高票房纪录。得知《一九四二》上映首日大受欢迎、好评不断的消息,冯小刚说,“观众能够在这么冷的天儿去买零点场的票,让我对这部电影更有信心了。感谢大家!” [详情]

  刘震云说:“《一九四二》是一面镜子,我们会看到自己,看到过去和将来。”冯小刚说:“拍完这个电影,我重新审视了一下我们的民族,我们有时候会在灾难中沦落出一种奴性。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就拥有什么样的性格。”主演冯远征说:“通过此片能够深刻了解中国人面对灾难的韧劲。”主演蒂姆·罗宾斯说:“这是人性最黑暗的电影,也是人性最温暖的电影。” [详情]

  冯小刚坦率地说,这不是一部赢观众掌声的电影,而是让观众有所触动。看过影片的都称赞该片是他最好的电影,但他谦虚地说,这部电影自己拍得最辛苦、花费的时间最长,但是否最好还是需要观众来看。观众需要宣泄、快乐的电影,但也需要反思的电影,希望《一九四二》能让观众看完有所收获,没有觉得浪费钱。[详情]

一九四二 图片
一九四二 历史真实图片
    历史真实照片
一九四二 人物志
   《一九四二》人物志
一九四二 剧照
    《一九四二》剧照
一九四二 拍摄花絮
      拍摄花絮
一九四二导演 冯小刚

  谈起电影拍摄的初衷,冯小刚说:“我和这个题材有一个缘分。”这个缘分要回溯到将近20年前。1993年,王朔把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拿给冯小刚看,冯小刚一口气读完,感觉“很有意思”,但这个小说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也没有情节。开论证会,结果不出所料,所有专家不约而同否定了拍电影的想法,理由很简单:没有故事、人物和情节。冯小刚却认为,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那才有价值,刘震云对此也深表认同。2010年,电影《1942》拍摄以2.1亿元的投资再度启动。[详情]

  十多年来,冯小刚对这个题材几番跃跃欲试却又屡屡止步于前,终于在今年的贺岁档,《一九四二》于漫长的时光中凝成了清晰的影像,此时的冯小刚来不及欣喜,却感到长年满负荷运作后的一种迷失,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疲惫地说道:“长久以来,我像是在两堵高墙夹击而成的狭窄缝隙内奔跑的人,跑得很累,看不到尽头,又失去了眼界。”[详情]

  一个民族面对生死的态度,一定决定了生存的秘籍。这个秘籍就是幽默和自嘲。面对这种灾难的严峻,你能用严峻对付严峻吗?这时候严峻就变成一块铁,你反抗就是鸡蛋碰到铁上。但是如果用幽默来对付,严峻就变成了一块冰,到幽默的大海里就融化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300万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幽默的态度,是与众不同,与别的民族不同,这就是刘震云写《温故一九四二》的缘起。 [详情]

  为什么叫温故呢?温故知新。有时会发现,1942年生活的影影绰绰,都打在现在。遗忘是民族的特性,但遗忘的背后是什么?这是原来没思考过的。看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因为你现在像萤火虫一样会发点小光,小光就别照到天安门去了,那边华灯璀璨的,就照那些看不见的角落。巴尔扎克说,文学会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秘史是不被人所知的,故意掩盖的,你把它挖掘出来了,该看重的是作品之外的东西。一个珍视过去的人才能珍视现在珍视将来。[详情]

一九四二编剧刘震云
一九四二 逃亡图

·1942年历史概况:

  1942年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妇女售价累跌至平时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

  记者在《河南省志·人口志》上,查看了一下前后人口的对比。1940年,河南人口是3067万,1942年2798万,1943年2595万,到1944年,2471万。这四年,人口减少了596万,减去正常的人口增减和战乱影响,1942年饿死300万人以上,是目前学界给的大致的数字。[详情]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波涛汹涌,经中牟、尉氏直泻而下,经贾鲁河、涡河分两股汇入淮河,最后流入长江,在豫东、皖北、苏北地区形成了广泛的黄河泛滥区。半省沦陷、水灾兵灾不断、沉重的兵役赋税,能吃的也就野菜杂粮。更可怕的是从1942年春天起,河南农民们发现,天不下雨了……黄水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千万人民在兵灾之中又遭水灾,死伤无数,幸存下来的人也一贫如洗,开始成群结队外出逃荒。

  支持者认为,掘开花园口“以水代兵”后,至少保住了郑州以西地区,让陇海线还处于中国控制之下,当时苏联的救援,主要就是通过陇海线运来,且为组织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详情]

  黄河大堤上有一个清冷的关帝庙,他对着红脸长须的关云长磕了三个响头,跪在地上默默祷告:“关老爷,我们眼下遭了大难,被日本鬼子欺侮得很惨。我们打不过他们,只好放黄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旁边有人目光呆涩,连连嚷道:“要死多少人……要死多少人啊!”一群人“呼啦”跪了下去,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放声大哭。[详情]

  当时,在平原地区蝗虫所到之处都是一扫而光,而三门峡多山,山沟里面田地较少,蝗虫不一定都能找到,再者山上有树叶,也“分流”了一部分蝗虫,因此当地灾情相对要小很多,鲜有农民加入逃荒大军。当年不少逃荒的农民,跑到三门峡后就不再西进了,尤其是一些年轻姑娘,都在这里找到了婆家。 “那时不像现在要求有房有车,给俩馒头就嫁。”石耘说,他老丈人的母亲,就是那时嫁过来的。但更多的灾民,却不得不西进,一路上卖儿卖女的悲惨事情数不胜数。[详情]

向前
向后

《一九四二》在此之后惟有沉默

李安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可能并不那么美好,但我们可以找到方法和它相处;而冯小刚则把人性之恶血淋淋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与冯小刚以往的任何一部电影都不一样,媒体场放映结束后,沉默,是大家唯一的语言。[详情]

《一九四二》有克制欠高潮

除了压抑,《一九四二》在画面上也展现残忍,却又极其克制。影片彻头彻尾讲述灾难,观众没有释放的空间,不知道哭点在哪,两个半小时的片长没有高潮,很难找到观影愉悦感,看完很难受、很压抑、很煎熬。[详情]

他们是《一九四二》最真的态度

《一九四二》的主角们,年龄跨度从50后到80后。对于他们而言,1942年是没有记忆的,饥饿也是无法想象的。通过从长辈那里听到的故事,以及刘震云的小说,他们毅然决然踏上了这段“苦旅”,诠释出了一个个撑起整部影片的角色。[详情]

最赞是节制 最苦是煎熬

影评人李星文表示,《一九四二》那种节制的表达,深得他心,“那是一种几近真实、几近客观的表达,是当年那段历史的一个如实再现。基本上没有表达什么激烈情绪,没有加入一些个人判断,这点很难得”。[详情]

编辑:郭晓乐 仝瑞勤 美工:李楠

张国立:河南人伟大

在电影《一九四二》发布会现场,冯小刚、刘震云、张国立、范伟在特刊封面上签名。张国立更是写下“河南人伟大”几个大字。张国立说,“我减肥瘦了24斤。要说有什么心得,人的尊严是从肚皮开始的。”[详情]

马未都: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亲见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详情]

刘震云:灾难,我们拒绝遗忘

《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来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详情]

冯小刚:不说怕低估票房

《一九四二》观影结束后,媒体记者对这部电影评价最多的词语是“压抑”。关于票房,冯小刚坦言,“相信没有一个导演拍完一个电影,不对他自己的票房有一个期待的。我这次为什么没有说,因为我是怕低估了这部电影的票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