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黄河故道上的沙质土壤并不能给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太多恩惠。这里不是猴子生活的天堂,然而却有着两千多年的养猴子历史。人们将玩猴作为养家糊口的门路而代代相传至今。
据传,汉武帝元狩三年,新野城北有个叫鲍利长的武官在西安镇守边陲,当地多个猴群到军营玩耍,鲍经常和猴子相处并逐渐人猴相依。鲍将它们送往新野老家,并从军中找人专门训练喂养。
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砖上,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时期,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那时,玩猴者多半将这营生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门路而代代相传。曾经做过新野知县的吴承恩,在创作孙悟空的形象时,就受到了当地猴戏的影响。《西游记》中大量地运用了新野的方言,其中孙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态,更是以新野现存的汉议事台为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猴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有了新的内涵。玩猴艺人一副扁担两个箱,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
2009年6月,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新野猴戏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化大革命"时期,村里的耍猴被中断了10年,猴子也被定成"四害",打死了好多猴子,1978年秋,村子里才又开始恢复耍猴。
可最近,在专业耍猴两千年后,新野耍猴艺人首度因"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成被告。
有人说,新野玩猴艺人是江湖中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一副扁担两个箱,便可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带着传统文化的种子,走到哪儿播到哪儿。
1.步行外出:父辈都是挑着担子,步行外出,"走到哪里耍到哪里",所以早期的耍猴人也叫"挑子"。
2.扒火车
:这一方式危险且艰辛,不少耍猴人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挑着担子,背着锅和被子,牵着猴子和狗,躲藏在火车编组站附近,等待运送货物的火车进站。在火车启动瞬间,他们爬上火车铁皮货厢,去往全国各地。生活方向:他们的生活,就像候鸟迁徙一样,每年天气冷的时候,会到南方去,天热的时候,就到北方。
出行方式:搭上了长途客车关在笼子里的猴子,像行李一样放在汽车底部的行李箱中。
仪式:拜财神每次外出耍猴,牵着猴子烧香磕头。"保佑人猴平安,多挣些钱"。
时间:"三六九,往外走"看黄历精心挑选日子永远的起点因为耍猴人是农民,每年收麦秋种时节,不管离家多远,他们都会回来种地收庄稼。
上世纪80年代,耍猴人表演一天最多可以挣到10元钱;
上世纪90年代能挣40多元,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几乎家家户户出去耍猴"。如今一天也能挣一百多元,"比种地强多了"。
这也使得鲍湾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比周边村子富裕。
新野耍猴人有条不成文的行规,表演结束后,人猴同食,而且第一碗饭先盛给猴吃,以示慰劳。""它就是不会说话一身毛的人。""走江湖讨生活,遇事得忍气吞声,挣钱回家才是正理儿。"
"走江湖讨生活,遇事得忍气吞声,挣钱回家才是正理儿。"
古代,耍猴是被称为"下九流"的行当。今天,也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利用猴子卖艺的"乞讨"行为,加之涉嫌动物虐待,新野猴戏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被人质疑为"旧俗陋习"。
老杨告诉马宏杰:"打猴子其实是真戏假做,你看着鞭子打的响,其实打不到猴子身上,如果是真打猴子,那我们每天演出四五场还不把猴子给打坏了。我们靠什么吃饭哪?观众们有了情绪才证明我们的演出是成功的。
观众对猴子的看法不断改变"2011年鲍庆山在西安表演"猴子夺鞭"。耍猴人将鞭子甩得震山响,在猴子身旁抽打,猴子则"疼"得嗷嗷乱叫。不少围观市民指责鲍庆山过于残忍,虐待动物,几个愤怒的小学生当场拨打了110,鲍庆山被警察驱离。
作家周大新对耍猴的质疑:致富、谋生在现代社会可以采取其他多种手段,应该放弃这一"残忍"的方式。……对动物不尊重……野蛮残酷,很不"猴道"。
动物权益保护潮流。
2011年,美国一家马戏团演出时,约有500人参加示威抗议动物表演;今年10月,两新野耍猴艺人在长沙耍猴时被举报,林业执法人员以没有"野生动物运输证",将他们驱离。
传统艺人靠耍猴生存,直接用道德指责他们,过于草率,"耍猴人对猴子的感情是真实的"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马宏杰"
都说我们虐待猴子,都得像哄孩子一样哄着,怎么会舍得打它。"
——新野猴戏艺人张志杰
有驯养繁育证,没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是犯罪吗?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新野猴戏,如今该如何传承,遗产能否当做饭碗?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碰撞,面对"残忍""野蛮"等质疑,新野猴戏该何去何从?
正方说法:莫让猴戏文脉断裂
1、新野玩猴艺人是江湖中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带着传统文化的种子,走到哪儿播到哪儿。
2、拿鞭子只是表演需要,不是真打。耍猴人把猴子当成自己小孩一样对待,相依为伴,不舍得打。
3、应该给猴戏文化一个生存的空间,要规范执法、明确法律,莫让这一文脉断裂。十几年前,新野猴戏艺人有数万,现在仅剩四五百人,原本传承就难以为继,如今又面临不明确的执法挤压,传承和打击让手艺人不知所从。
4、遗产之所以为遗产,在于它的原汁原味。猴戏的精髓是它走南闯北的江湖气,玩猴艺人每到一处,放下挑子便可成戏,若把它请进殿堂,那是一个动物表演,不是遗产。
反方说法:文化遗产不能当饭碗
1、耍猴糊口,很不"猴道"。"野"是猴子的天性,抹天性而博众人乐,是不人道,挥鞭子、强训练,是不"猴道"。而频发的"耍猴人当街暴打猴子"事件也不禁让人猜测玩猴人的虐猴嫌疑。
2、时不同往日,文化遗产不能当饭碗。昔日的走街串巷,寨子口吆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是破坏。
新野猴戏,这项绵延百年的古老技艺,正在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或很难传承下去。
越来越多的"紧箍咒"
◎运输证对猴戏也是一种"紧箍咒"
◎没有运输证会经常遭到各地执法部门的查处。
◎新野猴戏的表演场所并不固定。哪里人多去哪里,耍猴艺人自己都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
◎猴戏的随机性,导致办运输证难以实现。◎因为运输证对路线的限制比较死,走哪条路都需要备案。
猴戏的艺术性正在慢慢丧失
◎文化跟吃饭有关。猴戏之所以能传承这么多年,因为原先新野贫穷的农民无以为生,只能靠祖传下来的猴戏讨生活。
◎耍猴艺人都是知识水平不太高的农民,导致猴戏的节目没有创新。
◎猴戏最受欢迎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时,文化娱乐项目很少,但随着时代进步,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对猴戏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
非遗传承人仅1人
◎耍猴艺人大大减少。猴戏艺人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以前,有些村85%的人都耍猴,现在只剩下不到20%。
◎新野猴戏2009年5月被命名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至今获得命名的传承人只有1人。
◎因为耍猴越来越不好干,已经有很多人正在转型,现在新野就出现了很多猕猴养殖场。
◎更多的艺人则常驻景区。
文化传承如何与现代文明融洽相处,成了一道难题。与猴戏面对相同尴尬局面的传统技艺并不少。
猴戏这一街头表演艺术,在最近30多年里不断被城乡变迁和文化发展打磨、筛选;耍猴艺人也在与城市管理、社会文明的持续磨合中步履维艰。留守这一行当的猴戏艺人,再一次面临抉择,有的萌生退意,有的忐忑前行。
新野一官员:就等着上诉,上诉胜利了你们就放心大胆地到 各地耍猴。要依然是败诉, 再外出时就尽量不要与执法者发生冲突。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许韶立:这毕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不应该人为地去破坏。但其是否能自然生存下去,还应由社会是否认可来决定。
新野县猕猴表演艺术协会会长张俊然事发后分发给会员一些"守则",包括艺人如何着装、耍猴时不要骂猴子等。他还谋划,对猴戏节目进行整改,把容易引发反感的节目内容拿掉。并不希望这些艺人放弃耍猴而去养猴。他寄望于能将新野猴戏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猴戏人:对上诉寄予厚望。他们希望案件胜诉能为新野猴戏正名,不希望这个案件成为这门技艺的末路。
耍猴艺人赵增举现在接受邀请长驻新乡关山景区表演猴戏,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相比以前大江南北跑江湖,现在好多了"。"我还在坚持,但能够坚持到啥时候,真不知道。"
"活得再卑贱,也不想这老本行失传了!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到我们这辈给毁了。"——耍猴艺人杨林贵
"大郎替了宋王爷,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马踏如泥烂,四郎失落在北方,五郎出家当和尚,七郎万箭穿身一命亡,只剩下我六郎一杆枪!小猴子你细思量,请出六郎装一装,杨家满门忠烈保大宋,朝廷上下皆敬仰!"可是,这戏词还能唱多久?古老的新野猴戏或许该停下这种漂泊的江湖生活了,经过文明的演进,来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