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拼”西“凑”连休24天:“逆天拼”靠谱吗?
多个版本的“拼假”攻略在网上疯传,东“拼”西“凑”的假期换来连续多日工作。清华大学教授、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说,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假期少,人们渴望长假带来更多休息,也折射出目前的假期安排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几乎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为何老百姓还是感觉“太少”了?
业内人士指出,2013年节日及纪念日放假总数29天,但实际上法定节假日只有11天,另外18天都是从周末“挪”过来的。这样一来,11天的法定节假日,不但没有多休,反而比去年还少了5个正常的双休日。[详细]
人大代表:挪双休“拼假” 用连班换连休不理性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蔡继明认为,挪用双休日休小长假、黄金周不太合理。“这打乱了正常的工作和休息节奏。”他说,双休日的设置不是为了让人们旅游、度假,而是一种公休日,是公众普遍工作五天后的调整。把双休日挪动到法定节假日上,表面上看增加了假期天数,实际上占用了公休时间。“这样必然会出现连续休息7天,连续工作8天的情况。”拿连续工作换来连续休息,这很不理性。[详细]
律师:"拼假"太闹心有违《劳动法》原则
中国假期,是放假还是调休? 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陆星宇律师说,挪动周末的调休方式其实是触动了《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本源。《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指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而《劳动法》中也对职工休息时间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不过,陆律师也指出,“法定节假日多是按农历,而双休日则是采用新历,都要放假,矛盾难免。”[详细]
网友:"拼假攻略"背后的休假渴求
“请假攻略”所凸显出的休假权之争,不仅仅是权利享有的公平落实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机动灵活地落实劳动者的休假权利。说白了,真正让劳动者保质保量地享有休假权,就应该遵循劳动法规的要求,并让“带薪休假”落地。[详细]
专家:"放假""挪假"之争并非是矫情
目前上调下借安排长假、小长假的公休假安排,延续的是上金周模式。这一制度出台的初衷主要是通过假期消费来刺激内需,创造条件让大家花钱消费。但是,经过近15年的黄金周“洗礼”后,人们对于放假的诉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今年的“挪假”安排受到如此广泛批评,更加明确地释放出这一信号。
在这种诉求分化的局面下,应当让节假日安排走出“关门决策,文件通知”的老套路,更加充分地履行决策民主化程序,可以考虑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举行听证会,广泛征集民意,在形成民众诉求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完善休假安排,真正做到让大多数劳动者的身心得到真正放松,这也是国家实行法定节假日制度的根本目的所在。[详细]
2013年,中国有29天的公休假,但其中要以牺牲5个周末作为代价,并且依旧出现为了让假期连长一点,不得不打乱正常双休,搞得上班族拼拼补补的悲催安排。这一点,让在中国的老外们特别无法理解,“想休假,自己安排好了,不一定要全赶上国家的节日,”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国家替你安排,假期难道不是自己的吗?”[详细]
9月份被指“最折腾”月,不是没有道理。尽管大家也享受到了一定的假期,但是,如此复杂的放假和上班模式,让人有些受不了。这两天舆论也在呼吁,放假安排能不能不这么安排,与其靠双休日拼凑假期,不如按部就班地来,不要把工作和生活节奏打乱。
这些诉求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或许到了重新审视“长假”制度的时候了,放假安排能否告别过去的“假日经济”思维?
当初推出“长假”制度,意在通过给国人放长假,以提振内需、刺激消费,激活“假日经济”。。但是,近几年,“假日经济”的魅力正在褪色,在非短缺经济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假日经济”只是一次集中消费,并不能让社会消费总额发生太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经济,没有必要再借“假日经济”来拉动内需。更何况,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民众也完全可以自己放“长假”。[详细]
在欧洲,如果有人放弃休假而选择工作,不但不会被认为是“勤劳”,反而会被看成不懂生活、没有效率的人,因为“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在中国,节假日休假也就集中在那么几天,也就是所谓的小长假、大长假了。这些假期里,赶车、赶路甚至很少睡觉就是老百姓最主要的特征。这样,大家就调侃:旅游不是看景点,而是看人;放假不是休息,而是出门折腾。如此折腾式的休假,回来上班时还有什么精神可言?何时能走出这种中国式休假的困局,那国人就能真正体现到假之乐,这还真需要社会各界一起想办法来破局呢。
凤凰网河南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