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变成垃圾场
堵、堵、堵……今天各地高速公路成为了一片车的海洋。节假日遭遇堵车,就像你的舌头碰到牙齿一样,再寻常不过了。但“堵车”背后又牵扯出了一个社会话题:文明出行从我做起。
据省交通运输厅最新发布的消息:国庆长假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第一天,我省高速公路及普通公路车流量呈爆发性增长。9月30日0时至12时,高速公路全路网入口62.63万车次,出口65.23万车次。其中小型客车出口车次53.32万辆,比近日平均流量增长100%以上,比2011年国庆长假首日增长56.09%。
可就是在这样不堪重负的通行情况下,还是有少部分驾驰员为图一己便利,罔顾他人安危。今天上午8:15分许,一辆轿车在高速上逆行被交警现场抓处,当场一次性计满12分。而就在网友@警民桥-交警最新发表的微博上,我们又看到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截至下午3点,全市已发生796起交通事故。[详细]
随手扔垃圾爬树摘柿子
随地大小便,爬树摘柿子,吃完东西随手朝地上一扔……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这个“双节黄金周”迎来一拨拨众多游客。但是,伴随着某些不文明的现象,不少游客都被坏了兴致。
湖北游客张小姐,气愤地向平台反映:“有些游客的素质,真是太差了!”
“西溪湿地环境幽静,但是走到一些人迹少至的角落,还没来得及好好赏景,却被一不小心踩上的大便坏了兴致。”“景区里明明有垃圾桶,可是随处可见乱扔的垃圾,走几步路,就能看到草丛中躺着丢弃的饮料瓶。”
而最让张小姐失望的是西溪的水质。“两年前,我来过一次,也是在‘十一’黄金周。那次对西溪的印象很好,野趣盎然,水质清澈,坐船时,低头能望见水底。当时我觉得西溪好美,兴奋得不得了。”张小姐顿了一顿后,接着往下说,“可是今年去,水质已经明显不如两年前了。湿地的水是浑浊的灰绿色,水中还漂浮着絮状的东西,看上去像是食物的残渣。坐船过去,靠近岸边的地方,漂浮着游客扔的餐盒、塑料袋,太煞风景了。” [详细]
随着中秋、国庆长假到来,国内外众多旅游景点再度游人如织,然而随游人增加的还有数以吨计的垃圾。
据北京市政市容委统计,“十一”当天,天安门广场共清出生活垃圾7900多公斤,比去年同期清出的6300多公斤增加了四分之一。而据海南三亚环卫部门统计,中秋夜过后,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共清理出50吨游人赏月留下的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
每年国庆带团前,导游彭慧都有一项“必修课”,那就是打印好目的地国家的礼仪和风俗常识,分发给即将出发的团员。今年“十一”期间,彭慧要带一个英法意瑞的9日团出游,他告诉记者,由于很多游客是第一次出国,对国外风俗礼仪和禁忌了解不够,常常在一些细节上闹出笑话甚至引发矛盾。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最普遍的问题。”彭慧说,国外很多公共场所,尤其是像博物馆、艺术馆这样的地方,虽然游人如织,但观众一般都保持较低的语调,以免破坏参观氛围。“有一次,一个中国游客突然在卢浮宫隔着几十米大喊同伴过去合影,周围几乎所有外国游客都把目光转向他,那个游客的脸刷地就红了。”
在国家旅游局今年年初公布的“出国游十大常见不文明行为”中,上厕所不冲水、参观时插队加塞、在宗教场所嬉戏、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强行拉外国人合影等都榜上有名。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但出境游仍处于起步阶段,种种不文明现象暴露出中国游客文明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国内游客的成熟度还有待提升。(来源:长城网)
“十一”长假的到来,除了让高速变得拥堵,景点变得只能看人,长沙本土的公园,也经历了一番“垃圾劫”。继三亚海滩变成“垃圾场”后,一组烈士公园内垃圾遍地的图片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10月3日,记者走访长沙各公园发现,垃圾状况让人感觉公园最热闹的地方“难以下脚”。有网友建议游客们只把回忆留在这里,把垃圾自行带走,举手之劳能为他人减轻负担。(潇湘晨报10月4日)
双节期间各景区车堵人拥已经让游人烦燥不堪,现在媒体又曝出海南三亚、长沙各个公园垃圾满天,无疑会给快乐的游人心里添堵。人们也许会问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们的节日游要变成一场无序的狂欢?文明旅游离我们还有多远?!
也可能因为今年的双节时间长,加之国家出台的车辆免费通行、部分景区降价的利好,让国人无比欣喜,所以,今年举家出行的人数明显多于往年,景区车堵人拥成了一种必然。不过这些因素,在现有的条件下一时半会可能还难以控制。但景区垃圾成堆还是多少让人有点失望,因为这完全是一场“人祸”。[详细]
天灾不可控,人祸可以防。面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我们难有大的作为。但对景区垃圾成堆,我们真的无所作为吗。我们也许会问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们的节日游要变成一场无序的狂欢?文明旅游离我们还有多远?
低碳旅游不容小视
9月30日清晨,黄山景区海拔近1600米的玉屏环卫所环卫工人李培生,穿好工作服,带着安全绳及升降器材,拎着垃圾袋出门了。40多岁的李培生,每天要在台阶上走10多公里,弯腰近万次。
据了解,“十一”黄金周期间,黄山一位环卫工平均每天捡40多袋垃圾,每袋约重5公斤。而最考验他们的还是清理悬崖下的垃圾。李培生告诉记者,“每次都要小心,稍有疏忽就可能丢命。”
黄山巅峰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盛学峰说,旅游业虽然被称为“绿色产业”,但在第三产业当中,旅游业的碳排放水平并不算低。游客出行要乘坐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游客入住的酒店通常水电消耗惊人,旅游观光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这些对碳排放的影响都不容小视。[详细]
做个时尚低碳旅游者
低碳旅游是当下一个时尚热词,并已成国际旅游潮流。然而在国内,现实状况表明,低碳旅游目前仅仅停留在“个人超前行为”层面。
专家认为,在多数旅游者认识中,低碳旅游目前仍然仅仅是一种理念,无非从自身做起,在景区骑自行车、爱护环境。其次,一提起低碳旅游,很多人会将其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相混淆。实际上,生态旅游是“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兼顾环境保护”,低碳旅游也可以看作是生态旅游的一种,但是它的目的更加明确。[详细]
专家认为,一向被认为是绿色产业的旅游业也应全面转型。要大力发展低碳旅游,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个环节来落实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毕竟,中国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已经伤不起了。
长假一开始,高速公路堵车,一秒钟变身“史上最长的停车场”。各个景区里人扎堆,据说全国有四亿多人出游,敦煌还压死了几头骆驼。人一多,随之而来的,是文明问题。
高速公路上,堵车过后,遍地垃圾;中秋之夜,海南三亚沙滩上游人尽兴而归,留下的是五十余吨垃圾。更不用提,已经司空见惯的景区涂鸦“到此一游”、爬到名人雕塑上合影留念等老毛病了。再联想到有些外国旅游景点专门用汉语提醒中国游客保持举止文明,看来,有必要倡导、文化旅游。
这年头,有钱、有闲心出去旅游的人不算少。旅游说明我们的经济条件宽裕、生活无忧,渴望得到更丰富的精神体验。然而,不少人不管到了黄山还是黄河,三亚还是敦煌,都只是抱着猎奇、炫耀和追求时髦的心态。他们既未把自己的心思放在祖国秀丽的河山之上,也不追慕古人、怀想先贤。有句西谚,很好地刻画了这种旅游者:“不管头上的天空怎么变化,他们的灵魂都不会有所改变。”[详细]
唯有让每个人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才能产生公共文明。因此,要改变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自我修养的提高,更要落实到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去。
“黄金周”恰成一面折射全民素质的镜子,善恶美丑,都看得一清二楚。文明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环境的改善只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再不可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从儿时起就应牢记的口号束之高阁。当然,把口号践行在“黄金周”还远远不够,它更需要贯穿在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中。唯有让每个人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才能产生公共文明。因此,要改变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自我修养的提高,更要落实到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去。总之,从下个假期开始,我们要把曾经丢掉的面子再挣回来,改善中国游客在世人眼中的不佳形象,做个会玩儿,懂玩儿,文明有礼的“合格”游客。
策划:魏金露 编辑:李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