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出彩河南又添新景:郑州建了黄河诗词文化园——“黄河诗词老人”范国甫的黄河情怀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承载着不变的民族精神。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承载着不变的民族精神。

在中原腹地,黄河中游的河南,黄河、黄土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日夜不息、波澜壮阔的流动史诗和中国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黄河岸边,以水为伴,一位73岁的老人一直坚守着一块土地。他以“诗词”为梯,将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这项工作做到极致,令黄河之滨焕发出全新的活力,铿锵前行。

范国甫

这位老人叫范国甫。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黄河在他心中的地位,范国甫将黄河称为自己的母亲,因为,他早已将黄河文化根植于灵魂中。

【初见】黄河、母亲与我

初见黄河,是范国甫17岁那年。

外出打工的他为了看黄河,从郑州火车站出发,徒步走了4个小时。“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关于黄河的故事,所以我想看看母亲河究竟长什么样子。”

日夜奔腾的黄河,在日夜不停地流动。范国甫在黄河岸边伫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少年眼中的黄河和别人眼中的似乎不一样,他是带着对于母亲的孝心和报答之心,来看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娘是我的亲娘,而这是中华民族的亲娘啊”。范国甫说。

只此一眼,少年的黄河情结深深地播植在心田,一首打油诗脱口而出:“亲娘让我看亲娘,两位亲娘都慈祥,黄土育苗黄水养,长大写诗孝顺娘。”

2016年,范国甫写下抒情诗作品《黄河诗林——我的母亲》

范国甫说他对于诗词的爱来源于母亲,对于黄河的爱也来源于母亲,所以他想为黄河母亲实实在在地做点事。

自那以后的多年间,范国甫的人生旅途展开了一场关于“弘扬黄河文化”的马拉松长跑。他把黄河当亲娘,以诗词为媒介,心中感到苦闷时,事业有成时,亦或是经历了一件新奇的小事,他都第一时间和黄河母亲进行“对话”,就像放学回家的孩童,迫不及待地要和自己的母亲分享在学校的所见所闻。为了弘扬黄河文化,他一次又一次,百折不挠地选择开发黄河文化项目,一次不成功就来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就来第三次,就这样经历了反反复复,跌倒再站起来的斗争中,他终于得偿所愿,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建设了黄河诗林。

黄河诗林建成后,他用心呵护,培土,浇水,他不仅自己歌唱黄河,还让全省全国全世界的诗人用诗词弘扬黄河文化。为了守护“黄河文化”这块净土,他节衣缩食,摒弃爱好,甚至借钱赊账,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决心】道阻且长 但他看到了光

时间再回到1972年,范国甫开始参加工作,先后在临颍县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厅等部门工作,一直从事文艺和文化相关工作。后来弃政从商,依然成绩斐然。党和人民给了他很多荣誉。

范国甫来自于广袤的农村大地,即使是在喧嚣的大都市依然眷恋着那片黄土地。后来他离开了舒适的工作环境,致力于实现那个从很小就扎根在自己心中的黄河情结。

他说:“长大了,有条件了,终于可以为黄河做点事情了。”

说干就干,范国甫开始筹备黄河中华文化园的建设工作,致力于展现河南省沿黄地区的风土人情,记录黄河领域的名人和故事。但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资金链的缺乏,项目最终没有启动成功。

他没有轻言放弃。担任河南省客家商会的名誉会长后,范国甫开始将目光聚焦到黄河客家文化园,黄河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源头,范国甫便以《天下客家》杂志为阵地,宣传客家文化,致力于打造“天下客家河洛祖根地”文化产业园。他花了几十万元做规划,计划在巩义市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河洛汭”打造“天下客家河洛祖根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但或许是因为好事多磨,黄河客家文化园再一次因为资金问题被搁浅了。

从那之后,范国甫再也没有过生日。他两眼婆娑,但目光坚定:“不把黄河诗词文化园办成,我的生日就没办法安心的过!”

他非要把黄河诗词文化园做成。

前两次的筹备让范国甫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也为黄河诗词文化园的建成打下了基础。他对“河洛汭”的几十次考察,对“河图洛书”的长时间考证,以及对黄河两岸人民生活习俗、风土、民情的深入了解,加深了他对黄河的感情,更加坚定了打造“黄河诗词文化园”的决心。

弘扬黄河文化这条路,道阻且长,但所幸前方有光,让范国甫看到了希望。

2008年,在郑州黄河滩区西滩部位,距离黄河主干道两公里的地方,范国甫如愿租下了1200亩土地用于建设黄河文化项目。这个园区,有人曾愿意花高价承租,范国甫并没有同意。“能在黄河岸边,在中华文明的诞生地,看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创作关于她的作品,这是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他说在他心中,黄河是最伟大的,无法用金钱衡量,因为黄河诗词文化园是他的心头肉,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已经成为了他的毕生使命。

【扎根】一棵树、一首诗、一场诗会

河南诗词学会原副会长方伟曾这样评价范国甫:“其骨子里仍旧是一个文人,所以,仍然对文化艺术情有独钟。”

的确如此。

在黄河岸边的日子,范国甫创作了无数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宜发说:“诗人最大的特点是生活有激情。范国甫从事文化工作几十年,他热爱生活,常常触景生情,激发创作的灵感,或低吟浅唱,或仰天长啸,然后诉诸笔端以寄情怀。诗人就是诗人,不管是遇人还是见物总能引发灵感,诗作张口就来,脍炙人口。”

“你问黄河有几宽,心逐无限眼望穿。君不相信人皆信,昨日方登虎牢关。”“泪洒端阳去汨罗,河伯见我细吟哦。天下诗林诗天下,屈原移居住黄河。”......基于景,基于情,范国甫笔下的黄河有的荡气回肠,有的温婉动人,有的极富时代气息,还有不少篇目意境高妙,读来耐人寻味。

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离不开文艺作品和文艺精神的激励和辉映。对于范国甫而言,黄河诗林的建成,才是扎扎实实架起黄河和文化互通长桥,为更多的黄河文化作品的产生注入了强大的时代力量。

2014年,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联合组织16位全国著名诗人到兰考采风,采风的作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呼唤—<人民呼唤焦裕禄>诗词选集》,范国甫作为16名诗人之一,一同前行。

采风活动结束的当天,出席活动的周兴俊、王子江、李稚农、申士海、刘庆霖、高立元、周清印、张桂兴、杨逸明、江岚、胡成彪、荆雷、王国钦、朱继彪、方伟其他15位诗人集体来到范国甫位于黄河之滨在建的万科园区,并提出每人“种一棵树,写一首诗,将诗写在牌上,将牌挂在树上”,并将这16棵挂诗牌的树林命名为“黄河诗林”。至此,首届黄河诗林大会正式扎根!

黄河诗林

从黄河诗林建成后,每年春节范国甫全家都是陪伴着“黄河诗林”度过的。除夕下午,他们会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守护“黄河诗林”的保安员工面前,和他们共同举杯饮酒,一起看春晚。初一上午,范国甫总是带领全家漫步在“黄河诗林”“黄河诗墙”之间,注意查看每棵诗树,浏览每道诗墙,发现哪个诗牌斜了,用手扶正;哪个画面脏了,用手擦净;诗墙哪里破了,用心记下来,通知工程人员修复。范国甫说:“诗词也有灵性啊!用心呵护它们,才会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来。”

黄河诗林中的诗树

在范国甫看来,正是这些根在中华的儿女们对于黄河母亲的爱汇成了力量支撑着“黄河诗林大会”走过一年又一年,焕发魅力,历久弥新。记得在第三届“黄河诗林大会”期间,黄河诗词文化园迎来了两位远方的客人。年过七旬的马来西亚沙巴诗词学会会长黄玉奎和夫人听说在祖国的母亲河边有这么一处神圣的所在,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植树、题诗。远方客人的到来,让范国甫很是开心。黄玉奎老先生植树题诗后,眼睛里盈满了泪水,“我是客家人,世界上都叫我们‘河洛郎’!我们是黄河的子孙啊!客家人总在喊着寻根问祖,祖就在中原,根就在黄河啊!我种这棵树就是在母亲身边深深地扎下了根啊!”。后来黄玉奎先生题了许多诗,如《黄河诗林植树得句》:今春栽树木,来日必成林。待得森浓后,仁风天下吟。诗中对“黄河诗林”寄托了期许,还有对范国甫事业的赞赏。

美籍华人、著名书画家大泽人2017年11月24日在“黄河诗词文化园”举行了捐赠大会,他将一幅价值不菲的油画——《远方的足音》捐赠给河南省扶贫基金会。仪式结束后,他和夫人坚持要到“黄河诗林”植一棵树,题一首诗。他在诗中写道:一树新栽大河滨,老夫心向中原春。他说:“我虽然身在美国,可娘在黄河啊!”。

还有年逾八旬的香港诗词学会创会会长林峰先生先后两次到“黄河诗林”植树写诗。当别人问他你年龄这么大了,为何千里迢迢来到黄河边植树题诗呢?他说:“香港同胞时时刻刻都牢记祖国,不忘祖先,挂念亲娘啊!”

六位台湾诗友来黄河诗林植树题诗

【传承】黄河IP相继落成 黄河诗词文化园呼之欲出

“老夫当年曾三呼,五千文明此地出。仙客来坊了心愿,炎黄伴我读诗书。”——范国甫

对于范国甫来说,黄河诗林和黄河诗林大会只是一个开端。

2014年,《呼唤—<人民呼唤焦裕禄>诗词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中华诗词研究院支持下,从诗词集中选出136首,配以书法和美术作品,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央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主办,中华诗词研究院、河南万科农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协办的“永远的焦裕禄精神诗书画作品展”在河南艺术中心展出,受到了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高度重视,先后有数千人参观展览。展览结束后,将其中的100幅诗、书、画作品刻在石碑上,在万科园区建筑了第一道“永远的焦裕禄精神诗书画作品展墙”。黄河诗墙的第一部作品诞生了。

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黄河诗墙

之后,万科园区又建设了诗赞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杨善洲、钱学森、邓稼先的“写给六位时代楷模的诗词礼赞”“毛泽东诗词手迹选刻二十四篇”“十将军书开国元勋诗二十五首”“气壮山河的长征英雄诗”“荡气回肠的文化名家诗”等诗墙。目前,尚有已做好的300首诗词碑刻的三道诗墙待装。同时,这批“黄河诗墙”诗篇,又分别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了精装本和简装本的《千顷澄碧集——焦裕禄精神诗书画作品展》和《伟大祖国颂歌——黄河诗墙——屹立在黄河岸边的壮丽诗书》《民族英雄咏叹——黄河诗墙——屹立在黄河岸边的壮丽诗书》《时代楷模礼赞——黄河诗墙——屹立在黄河岸边的壮丽诗书》。

弘扬雷锋等时代楷模的黄河诗墙

诗墙项目将诗歌、书法、篆刻、园林等艺术巧妙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空间,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社会教育和文化研究的平台。

范国甫说,这几座诗墙只是整个黄河诗墙的前期,下一步准备将它建设成为一座独具特色以“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为主题的黄河诗词文化园,建成有实效和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传承基地。

诗人词人们到杜甫故里朝拜

滔滔大河向东流,黄河源远流长,所承载的故事讲不尽。

2018年4月,黄河诗词社正式成立,由范国甫担任社长。黄河诗词社每年组织一次“黄河采风”活动,范国甫回忆到,在采风过程中,诗人之间互相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当时黄河诗词社的李栋恒、周兴俊、周啸天、杨逸明、星汉、何广才、姚待献等十几位著名诗人在黄河流域采风,计划将采风撰写的诗词出版一本《黄河圣人之旅》专集,撰写了“词圣苏东坡”“谋圣张良”“诗圣杜甫”等,当来到位于荥阳市的“李商隐公园”时,大家想不出李商隐到底是哪路圣人。还是著名诗人星汉一锤定音:“李商隐一生写的大都是情诗,就叫他‘情圣’吧!”

据了解,目前加入黄河诗词社的有百余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诗人易行,著名诗人周啸天、杨逸明、星汉等都先后出席过“黄河诗会”,并创作出300多首歌颂黄河流域诗人名家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张良的诗歌。

黄河图书馆收藏的黄河诗墙图书

于是,从“黄河诗林”“黄河诗墙”“黄河诗墙牌坊”“黄河图书馆”到后来的“黄河书院”“黄河大讲堂”“黄河自然科学教育馆”“黄河农耕文明劳动基地”“黄河诗词社”,范国甫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完成了少年时期的小理想。

黄河诗词文化园

黄河诗词文化园俯瞰图

一座黄河诗词文化园呼之欲出。

范国甫坚信,有着黄河赋予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会有更多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说:“你用热情做成了你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持续不断的为这件事情赋予能量,让它延续下去,这件事情便成了你愿意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畅想】文化大观园 波澜壮阔的宏图眺望

黄河是一部打开的大书,书写了中国文艺最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

范国甫认为讲好黄河故事,要紧扣黄河“美景”。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是大自然的杰作。其无数美景,也成为我们今天发展文旅事业丰富至极的文化资源,这里有文化、有故事、有资源、有沉淀,范国甫想将文化之“古宝”变成文旅之“活宝”,他想在黄河诗词文化园的基础之上创建黄河文化大观园,这是他最挂念的一件事。

他想以黄河文化大观园为基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实行开放促开发,开放促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赢方针,和沿黄九省开展横向联合,实施多种经营,以园养园,使黄河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中原这块土地上,有太多令人神往的“黄河故事”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去书写: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嫦娥奔月……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等生于斯或葬于斯,留下太多壮美的诗篇,这都为书写和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宏大题材。于是,将黄河文化大观园打造成传承黄河文化的高地,普及黄河知识的基地,黄河经济开发的宝地,黄河游览的园地,弘扬黄河精神、祭拜黄河母亲的圣地,便成为了范国甫的心愿。

他坚信自己可以看到那天的到来。

【坚守】无偿无怨无畏 一位七旬老人的余生挂念

在弟弟范安甫的眼中,大哥范国甫不仅对家事关心,而且对国事、集体事也很关心,很有家国情怀。他在《诗人大哥范国甫》中写道:兄长不仅时时处处照顾我和弟弟妹妹,而且对父母也是孝心可嘉。父母健在时,他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郑州回老家看望他们,呵寒问暖。父母去世以后,逢年过节,兄长都会带着一家老小,跪倒在父母的坟前和他们唠唠家常,痛哭流涕......大哥成了诗人以后,每逢久旱不雨,大涝成灾,发生地震,总是深怀忧虑,抒发身在基层,心忧天下的儒家的理想主义的情怀。如《西江月·雨》、《七绝·端阳恨》、《七绝·上金门》等。2010年冬季,中原无雪,大旱半年,诗人大哥情结难解,遂撰写《七绝·元旦祈雪》......

漯河作协副主席、临颍作协主席孙彦涛是范国甫的学生,在他看来老师是具有悲悯情怀的人。他说:“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谁说文人言商十有九空!范老师是以一个文人、官员、商人等多重身份,以多种情感为线索,以商业活动为载体,以诗的形式,寄托自己胸怀天下怜悯底层的思想感情。逢年过节,商务间隙,范老师习惯即兴赋诗,群发诸友。每次吟诗往往收到很多和诗,一颗颗真心一片片真情火热滚烫。细读品味范老师的诗词,我们不仅会分享到这个性情中人场面上的快乐与欢笑,也会感受到他的悲悯情怀!在你为俗事缠绕夜不能寐的时候,在你活得疲惫放眼无助的时候,在你迷茫无奈进退维谷的时候,打开《范国甫诗词集》细读一番,你会突然发现,范老师用诗的语言给你一盏暗夜的明灯,你会大彻大悟,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烦恼忧愁都如过眼烟云一般!”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郑州诗词学会会员李红星在《黄河诗词文化园掌门人——范国甫先生》一文中提到了范国甫对于黄河文化的赤子之心:范先生有一个遗憾,外人不知,我是深知的。范先生第一本诗集出版后,在诗词圈儿引起巨大反响,范先生本想趁热打铁再出版他的第二本诗词集《仙客来坊仙客来》,诸多诗友也是纷纷支持,十分期许。于是这本诗集从2016年就开始整理,诗集收录了范先生从2011年到2016年的诗词作品三百余首,2016年就交付大象出版社了。这本诗集有出版社编辑的辛苦付出,有我的辛苦录入,有范先生的辛苦校对,有诸多诗人的序言和诗评文章,凝聚了诗词同仁们巨大的心血。可是三年过去了该诗集犹未能顺利出版,究其原因,却是出版诗集的费用一直迟迟不能到位。范先生筹钱举办“黄河诗林大会”,赊账建设“黄河诗墙”,借钱开办“黄河诗会”,建设“黄河诗词文化园”,甚至把老伴的工资拿来扶贫济困,抚养孤儿,热衷公益事业,却无钱出版自己的诗集,这是多么让人意外而可歌可泣的事情呀!这也恰恰见证了范先生黄河情怀的深沉,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的不遗余力。

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专家、河南省直书协副主席李同昌表示,范国甫经商是儒商,做文化的事近乎于痴,体现了中原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一己之努力,彰文化之炫彩,许多有益的创举,正是讲好“河南故事”的真实体现,值得倡导和褒扬。把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掘和提炼好、宣传和运用好,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发挥独特作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诗词文化园的形式,弘扬黄河文化,是个有益探索,是个文化工程,更是一个文化名片。一定要擦亮这个名片,打造成黄河岸边的文化明珠。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解放军红叶诗社社长、解放军中将李栋恒,连续三届出席黄河诗林大会,连续两届出席黄河诗会,他曾拉住范国甫的手,动情地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为了黄河文化,为了中华诗词事业,栉风沐雨,不辞劳苦地在黄河岸边创造着,守护着,我真为我有一位这样的河南老乡感到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脉,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彩夺目,也因谱写战天斗地的治黄史诗而催人奋进。

范国甫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他是护卫和使徒,忠实地捍卫着黄河文化这朵神圣的奇葩,并将它的芬芳和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范国甫

弄潮商海,成果辉煌;热衷公益,回报社会。从黄河诗林到黄河诗词文化园,范国甫无偿无怨无畏地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呵护黄河文化的一草一木。从文化界到商业界,从民间到政界,他曾是儒商、诗人,身上背负的荣誉和头衔不计其数,但范国甫转身将喧嚣和世俗挡在身后,执着地守护着黄河这片净土。因为对于范国甫来说,他最爱的只有一个身份:黄河诗词老人。(陈欣欣)

[责任编辑:陈欣欣]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