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高庙乡花椒山上花椒香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上窑头、下窑头;上小安、下小安、左家后;还有陈家山、刘家山、李家山!单单看这个地名,就知道这是个不平坦的地方。

原标题:花椒山上花椒香

高庙乡花椒丰收了。杨国良供图

(记者宋朝刘景华 见习记者赵博李梦露代珍珍王旭 实习生宋习习)上窑头、下窑头;上小安、下小安、左家后;还有陈家山、刘家山、李家山!单单看这个地名,就知道这是个不平坦的地方。

这些自然村组成了一个行政村,行政村的名字叫小安村;小安村隶属于高庙乡,高庙乡归湖滨区管,湖滨区是三门峡市的一个区。

小安村在三门峡市区东12公里的地方,近10平方公里的村域内全是海拔六七百米的秦岭余脉高庙山,高庙山里有好多好多山头,关山挨着老虎山,老虎山靠着大山顶。

“对了,俺这里还有个自然村叫王家泉。但是,别说这里没有泉了,打井都打不出水来。”小安村党支部书记曹永勤说。

对面是山西省,眼前是黄河,但整个高庙乡都奇了怪了,眼看着黄河水流淌,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乡。

7月10日上午,雨过天晴,蓝天白云下,小安村曲曲弯弯、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紫红色的花椒精神百倍,微风一吹,飒飒作响,有点像网络上的高山“抖音”。

“小安村,高庙乡,乃至相邻的周边乡镇,通过多年探索,我们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本地的产业项目,在这梯田的花椒丛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高庙乡党委书记高苏星说。

(一)因地制宜探索花椒种植

小安村历史上是个“有矿”的村。

“我们这里的山是石山,土层不厚,山下面都是五彩石和姜石。”曹永勤说,历史上小安村挖矿的很多,有挖煤的、挖石膏的、挖硅石的,还有挖青石的,这个地方还不算穷。山上的药材也有好多种,柴胡、连翘等都比较多,当然还有一些野果子。

小安村的山涧沟畔也有野生的花椒,面积不大,也不集中,这长一棵,那长一棵,乡亲们也就捋点叶、掐点芽、拽点果子佐餐或者当调料。

十几年前,上级从林业局给高庙乡派来了一个党委书记,这个书记懂林业,根据高庙乡的区域特点,在当地推广种植花椒,慢慢地,花椒种植面积就上来了。

“现在小安村的花椒种植面积有近2000亩,整个高庙乡的种植面积有1.8万亩。高庙乡花椒品种多、品质好、规模大,既是一道风景,又是农民的增收点,还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因地制宜走乡村振兴之路,在豫西地区也算很有个性的了!”高苏星说。

(二)小安村花椒种植带头人

从小安村村委向南山上爬,好久好久,到了海拔将近600米的李家山。这个自然村里的户籍人口有七八十人,现在的常住人口只有两口人了。

人少了但村里的田并没有荒芜,梯田里“寸草不生”,成行的花椒树怡然自得。

“我本来叫李小旦,是元旦的旦,后来不知道咋弄的,身份证上变成鸡蛋的蛋了,我是湖滨区的人大代表,去区里开会,登记的名字就是李小蛋。”李小蛋今年67岁,家里种了11亩花椒,是小安村花椒种植的“祖师爷”,老婆子在三门峡市里照看孙子孙女,他白天上山,晚上下山,典型的城乡“两栖”农民。

“我是最早在山上种花椒的,十多年了吧!”李小蛋说,当时种花椒中不中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想,反正山上缺水,种啥啥不长,正好上级免费给花椒苗,他就把自家的地种上了花椒。

李小蛋的花椒树活了,之后,花椒树在小安村火了、在高庙乡火了;什么老虎山、关山、大山顶,有名和无名的山头梯田上都种上了花椒树,这里的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椒山,花椒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麻香麻香。

(三)从五五分成到三七分成

农民式智慧的表现,有时就像天上突然掉下个肉包子一样出其不意。

一斤鲜花椒大约是5000粒,目前还不能机械化收获,尽管可以一串一串摘,但摘收期间还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

“我种的花椒树三年结果,第四年第五年就能有好收成了。收成有了,但摘下来换成钱还是很费功夫的。”李小蛋说,当年自家人手紧,他便开始找帮工,每年七八月份,附近给我摘花椒的雇工有20来人。

怎么给雇工付报酬呢?李小蛋有招儿。最早的五五分。当天雇工如果摘了30斤花椒,李小蛋留下15斤,另外的15斤归雇工所有,抵工钱。一般说来,手快的一天能摘40来斤花椒,即便拙手笨脚的,一天也能摘30来斤。

后来花椒种植的面积大了,收获季节外乡人也来采摘,这种付酬方式保留下来了,但比例变成了三七分:主家得七,雇工得三。

四斤鲜花椒能晒出1斤干花椒,2018年鲜花椒卖到10元一斤,干花椒的收购价1斤超过了40元,不种花椒只摘花椒的雇工1天至少也挣100多元。

这种原始的以物抵酬模式,几乎启发了所有摘花椒的雇工:这么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还真是超值!

热情决定行动,结果就像一滴红墨水滴到了一盆清水中,小安村的梯田里种满了花椒树,高庙乡其他村组的梯田里也种上了花椒树,崤山变成了花椒山。

现在的李小蛋说话已经很有“高度”了,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带动”。

(四)蔓延成了支柱产业

政府引导,群众欢迎;产业对路,增收明显。

十年树木,崤山腹地的花椒树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大,蔓延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支柱产业。

高庙乡党政办主任张延峰说:“现在在高庙乡的许多村,如果家里没几亩花椒树,感觉就有点跟不上形势,好没脸面的!”

名字叫陈小刚,其实他是陈家山自然村中78岁的老先生了,因为老伴有病卧床,加上自己身体不好,老两口没有和子女去三门峡市里住,生怕百年以后回不到老屋。就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身体、这样的家庭,陈小刚还种了4亩花椒。他说:劳动量不大,关键时候子女都会回来帮忙。

比陈小刚小3岁的陈铁蛋有二男五女,他身体不错,家里的4亩花椒树基本不用子女帮忙,他和老婆很轻松就拾掇了。

左家后自然村的左森,86岁了,子女、孙辈、重孙一家都40多口子人了,有在政府上班的,有当企业老板的,后代人都很有出息。即便如此,早该享清福的左森和他爱人还在老家种了好几亩花椒树。

7月10日下午6点半,见家里来了客人,左森来了精神,马上从柜子里拿出来烟招待客人:半条细支南京,一整条苏烟、四百多块钱一条的,挺奢侈。

小安村总共有3295亩耕地,除了原来退耕还林的土地外,已经有1800多亩耕地种上了花椒树,尤其是海拔高的土地,几乎全是花椒树。曹永勤说:村民们还要种一些花椒树,村里计划把荒山和地边都种上花椒树。

高苏星说,整个高庙乡现在有盛果期的花椒1.8万亩了,有早熟、晚熟品种四五个,已经成了河南的花椒重要产区。

(五)有种价格保护来自合作社

这几年花椒行情不错,价格也行。

李小蛋说,从2003年开始种花椒,刚开始干花椒几块钱1斤,2009年到了每斤12元,2012年每斤15元,2017年每斤涨到了40元,2018年又涨了,最好的花椒每斤能卖46元。

当然品种不同价格也有区别,但基本上差距不是很大。

小安村的花椒亩产量在150斤到200斤,按最低标准算,1亩地收入三四千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79岁的陈平安是个种庄稼的老把式,家里种了两亩花椒,采摘的时候也不用雇工,去年光他的两亩花椒就卖了1万多元。陈平安说:“北京和海南我都去过了,下一步还想出国看看,准备再给自己打个金镯子。问陈平安有多少钱,他说大部分钱都给后辈子孙们了,现在手里还有8万块呢!”

每年七到九月份,会有好多的花椒收购商来小安村收购花椒。曹永勤说:“价格不是什么问题,收购商是压不下来价格的。”

几年前小安村党支部联合380多户椒农注册成立了小安村关山花椒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合作社都密切关注花椒行情,一到收购季节,合作社就挂出了收购价。外地客商来了,想收到花椒、想收到好花椒,只能比合作社的价格高。

“我们合作社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像国家的托市收购呀?”曹永勤说。

2018年,小安村人均纯收入7600元。

(六)决不会小富即安

小安村人均土地多,荒山荒坡面积大,花椒种植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利用。

“原来退耕还林的一部分土地,林木已经成才了,村里计划申请采伐后种植花椒树;还有一些耕地,除了留下一些零星种菜的,村民们也要种上花椒树;另外我们要开辟荒山荒坡,凡是有一坑土的地方,都要种上一棵花椒树!”曹永勤说,小安村决不会小富即安。

总面积60平方公里的高庙乡有“七山十沟”,平均海拔566米,海拔最高点为900多米,而人口总数仅仅为1.2万人。

“靠着黄河缺水不说,年降雨量才有500多毫米,这样的条件,找一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确实不容易。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找到了花椒种植这个突破口、增收点,这个产业应该说是最适合高庙乡实际的产业,是一个政策支持、政府扶持、群众拥护、增收有把握的产业,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一个依托产业振兴乡村的范本。”高苏星说。

花椒山上花椒香,愿小安村在致富的路上有大作为,愿高庙乡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中有新担当。(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胡坤华]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