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太康县探索“五养”模式破解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难题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在这里吃的好,住的好,还有人照顾,没事的时候大家能一起聊天,还能做手工活挣点钱,有时候还能种种菜,除除草,别提生活的多舒服了。”

“在这里吃的好,住的好,还有人照顾,没事的时候大家能一起聊天,还能做手工活挣点钱,有时候还能种种菜,除除草,别提生活的多舒服了。”大许寨格花李居村联养点67岁老人顾城营开心地说。在这里,老人们坐在树荫里聊着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院内自给自足的菜园里,蔬果翠绿,一派田园风情。

现在在太康县广大农村涌现的这样宜居“居村联养点”,成为农村特困老人温暖的家。这是太康县创新实施的“五养”模式,破解了农村特困老人脱贫和养老难题。

据悉,太康县辖23个乡镇,775个行政村和社区,152.6万人,171万亩耕地,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9年5月省政府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抓住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关键, 围绕如何解决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难题,深入调研,理清思路,试点先行,总结推行,探索形成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的“五养”模式,全县9721名农村特困老人得到妥善供养,有效破解了脱贫和养老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太康县脱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是什么?怎样破解?在扶贫工作中,发现农村不少文化程度低、没有劳动能力、缺少劳动技能和资金、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无儿无女的人员,不仅收入低,而且生活没有保障,他们正是脱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过去被称为五保户,现在称为农村特困群体。这类人员全县近万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恋念故土不愿到乡镇敬老院去,性情孤独不合群,心灵寂寞不与人交友,生活无助吃了上顿不愿做下顿,一件衣服穿半年,家中脏乱不堪,有的甚至有病在家数天还不被人发现,属于“扶不起”“养不起”“惹不起”的弱势群体。为彻底实现“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下决心解决特困人员供养这个难题中的难题,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试点先行,对特困人员供养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在此期间,武国定副省长亲自到我县调研指导,走村入户,了解特困老人所需所求,总结出适合农村特困人员生活需要、心理特点的“五养”模式。

“五养”模式具体做法及社会效果

(一)集中供养。按照“县级主导、乡镇主办、入住自愿、管理规范”的原则,主要针对身体条件较好、距乡镇敬老院较近、性格较为开朗、愿意离家生活的特困老人,由县财政投资在每乡镇改扩建一所容纳100人以上的敬老院。2017年以来,共投资2600万元对22个乡镇敬老院实施改造,进行绿化、美化、亮化,配齐供养设施,增加供养容量。选配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同志担任院长。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为特困老人提供规范化服务,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标。目前,已有2068名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

(二)居村联养。按照“三方来联亲,村级唱主角,县级搞奖补,养老不出村”的原则,对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友、老窝的特困老人,重点在2000人以上或特困人员30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居村联养点。投资人出资把村内闲置的民居进行改造,实现“十有”(有房间、有床铺、有空调、有电视、有厨具、有淋浴、有水冲厕所、有消防设备、有娱乐设施、有专职炊事员),村党组织负责管理,选聘贫困户为护理人员,照顾日常生活。

县政府以奖代补引导扶持,每入住一名特困人员给予一次性奖补1—1.5万元,让他们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供养服务。目前,全县共吸纳社会资金8300多万元,新建改建居村联养点157个、房屋3000多间,入住4327人。大许寨镇格花李村李建中等三人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80万元,改扩建房屋50间,入住80位老人。马厂镇撞寨村65岁的特困老人李济学孤身一人,常年有病,无人照顾,一直不愿离开家去镇敬老院。自从村里建立了居村联养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住几天,结果一住下就不想走了。老人逢人就说:“这里吃的好,住的好,人也熟,撵我也不走”。

(三)社会托养。按照“选准入住对象,用好医保政策,整合医疗资源,做到医养结合”的要求,解决失能、半失能和身体有慢性病的特困老人养老问题。根据现行供养政策,用足用好医疗保险、兜底保障等惠民资金,利用县域内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建设社会托养点,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社会托养服务,每接收1名特困人员给予一次性补贴3000元。现在共有27家医院参与社会托养,其中民营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22家,共入住1989位特困老人。高贤乡村医陈国厂把投资600万元的医院无偿捐献给乡政府做为社会托养中心。张集镇马菜园村79岁的特困人员齐中杨,入住永兴医院社会托养中心后,不但治好了不能伸直的双手,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现在有儿有女的都不如俺哩,吃饭有人端,有病有人看,真托了共产党的福。”

(四)亲情赡养。实行“两自愿、两保障、两监督”,即特困人员自愿、亲属自愿,特困人员生活有保障、赡养人报酬有保障,村委监督、社会监督”,主要解决身体健康、家中有财产、不愿入住居村联养点的特困老人养老问题。由村“两委”引导近亲属与特困人员签订养老协议,将老人接回家中合锅同住共同生活,把特困人员的责任田、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作为赡养人的报酬,并经司法公正,村内公示,村新风协会跟踪监督。目前,1252位老人和亲属生活在一起。转楼镇褚庄村70多岁的特困老人李秀英,不愿到居村联养点生活,其侄媳妇郑丹娜主动将老人接回家中赡养,老人非常满意。

(五)邻里助养。实行“双方自愿,政府辅助,村级引导,社会监督”,主要针对个别不愿意离开家、无近亲属、但有街坊邻居愿意照顾的特困老人,由行政村党支部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为特困人员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护陪护等助养服务,村新风协会监督。根据助养工作量,政府给予助养人每月200—300元的报酬。目前,已有85名特困老人在助养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符草楼镇谭桥村村民谭栋福主动承担起特困人员谭金超的饮食起居,老人整天满脸笑容,“我这辈子真有福,有栋福比有个儿子还强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养”模式成功解决了特困人员的养老问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县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典范,也成为留守老人的向往、在外务工子女孝老爱亲的选择。回应他们的呼声,满足他们的需求,顺势而为,拓展“五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实现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全覆盖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借鉴兄弟县市好的经验做法,巩固好、提升好、推广好“五养”模式,着力探索社会化参与、市场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法制化监督的养老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引入竞争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今年再新建85个居村联养点、10个社会托养点,引导1万名留守老人入住,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使其真正变为老年人的生活田园、幸福家园、精神乐园,成为老年人的学堂,传播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场所,做到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陈欣欣]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