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地方

“小香菇盘活大产业” 政企合力打造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来源:东方今报

豫西多山,到了三门峡市西南方向,豫陕结合处的卢氏县,更为壮丽:这里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途经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一路山峦起伏,河流环绕其间。面积大、海拔高、人口密度小,让卢氏素有河南“小西藏”之称。

原标题:“小香菇盘活大产业” 政企合力打造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卢氏县东明镇涧北食用菌菌棒加工基地

豫西多山,到了三门峡市西南方向,豫陕结合处的卢氏县,更为壮丽:这里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途经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一路山峦起伏,河流环绕其间。面积大、海拔高、人口密度小,让卢氏素有河南“小西藏”之称。然而,作为革命老区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客观条件,却制约着卢氏经济发展。2017年起,作为河南的金融扶贫试验区,卢氏开始探索出一条“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从厂房到大棚:一只香菇的“镀金”之旅

山区多木材、昼夜温差大,使卢氏拥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过去,村民依靠个人经验单打独斗,香菇一年只出一到两季,销售情况受天气和市场影响大。2017年起,通过生产模式的改革和技术改造,如今的卢氏香菇产业,全面转型提升,形成了“按季生产、干鲜交替、全年有菇、四季上市”的新模式。

在卢氏县东明镇涧北食用菌菌棒加工基地,一批批木材,正经历“涅槃”,成为能长出香菇的菌棒。

“在这里将原材料进行搅拌预处理,装袋灭菌后,就可以制作菌种了。”卢氏德海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在菌种制作厂房,记者看到,灭菌后的木棒,经过接种成为菌棒,随后被放入培养房,通过控制系统调解上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因素。“90到120天后,管理人员会将其取出,进行备货、预冷和发货。”负责人表示,标准化生产使染菌率保持在千分之二以内,出菇产量比农户高20%以上。

这些菌棒为村民带来哪些实惠?记者来到杜关镇民湾村出菇基地。

基地的收益明细表上,记录着第一茬香菇的收入明细,最低的一个棚收入15000元,最高的因包了七个棚,收入达到近200000元。

走进其中一个大棚,棚内铁架纵横,上面铺满长着香菇的菌块,村民胡卢霞正在查看香菇的长势。

“这是今年第二茬。这段时间天好,注了水很快就出菇了。”胡卢霞满意地说,今年是她承包香菇大棚的第一年,第一茬香菇已经获得了两万七千多元的收入,第二茬也在持续收获中。

胡卢霞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家看孩子,总想着做点什么。2017年,信念集团在村里建立出菇基地,免费向贫困户提供大棚,出售给他们培养好的菌棒,还配备了技术指导员,第一年,她选择了观望。看到邻居崔彩朋种得不错,纯收入达到两万多,胡卢霞和丈夫商量着,在今年承包了六个大棚。

“一个棚可以装9240个菌棒,一棒出六两多斤香菇,一年出三四茬。香菇按等级两元到八元一斤,如果每棒的收益低于1元,公司会保底回收,补足差价。”胡卢霞说。

政企合作探索带贫模式金融扶贫助力产业发展

卢氏的香菇产业只是一个缩影。2017年起,卢氏县探索出四种带贫模式:一种是劳务增收模式,即政府提供金融扶贫贷款,企业、合作社自行发展,农户参与务工,薪金增收脱贫。第二种是订单农业模式,农户、合作社贷款订料,以保险跟进,防控灾害,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并对农产品以保护价格回收。第三种是合作经营模式,企业、合作社贷款购建设施,农户订料投入生产,统一技术保障收购,双方收益按股分成。第四种是产权+劳务模式。企业和合作社贷款发展产业,农户资产有偿使用,参与企业劳务增收,租金股金薪金脱贫。

作为卢氏县的主要带贫企业,信念集团建设了涧北食用菌菌棒加工基地、杜关镇民湾村出菇基地等产业园,向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提供大棚,农户可以通过小额扶贫贷款或自筹资金,订购菌棒种植香菇(非贫困户5元/棒、贫困户4.8元/棒),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实行保底价回收。无力承包大棚的贫困户,也可以申请就业岗位。

据信念集团负责人介绍,企业前期的资金,是通过“政银企”贷款互助模式筹集的,即“政府+银行+企业”,政府出资30%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企业出资70%设立互助担保基金,建立企业互助担保风险补偿金基金池,由银行按不超过10倍的比例放大投放贷款,解决企业大额融资需求。

这种方式,撬动了企业在卢氏县的发展力量。截至今年7月底,像信念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卢氏已经培育了44家,此外还发展合作社1439家,建成培训就业基地19个、产业扶贫基地176个、扶贫增收大棚1213座。在2018年卢氏县的规划中,还将建设培训基地23个、产业扶贫基地189个、增收大棚2342个。

建立利益联结抵御信贷风险

让银行从“不敢贷”转为“快放贷”

截至今年8月20日,卢氏县新增金融扶贫贷款突破13亿元,是去年底8818万元的14.7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9591户、4.70亿元,贫困户户贷率54.7%;合作社贷款131家、4.03亿元,龙头企业贷款24家、4.26亿元,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共带动贫困户7382户。

宏大的产业发展下,无数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文峪乡石桥村,贫困户范红社夫妻双方年老有病,2017年上半年,在县邮储银行申请小额扶贫贷款4万元发展反季节蔬菜,解决了大棚修缮、材料购买等资金难题。当年,全家依托大棚蔬菜收入3万多元。在官坡镇蔡家沟村,贫困户叶苏红,父母年迈,丈夫患病,2017年在县邮储银行申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自己发展食用菌5000袋,当年收入超过2万。

回溯进行金融扶贫初始,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介绍,2017年以前,卢氏县6家金融机构中,只有农商行1家在乡镇设有服务网点,平均每名信贷员要服务1000余户3000余人,服务跟不上,信用贷款的前提是信用,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机制,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方式,使得金融机构风险难控,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差,且利率差额小,银行不放心,也缺乏放贷积极性。

“国家在2014年3月就已经出台了‘5万元以下、3年之内、2免1贴’优惠政策。中央小额扶贫信贷政策含金量很高,但在实施过程中,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障碍。”王清华认为,在精准要求提高的现状下,应实施项目带动,突出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化解农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带来的风险,将贫困群众融入基地、嵌入产业链,实现带动脱贫。

利用贷款,卢氏县发挥当地优势育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选项目,培育以果、牧、菌、药、菜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服务业。

为解决信贷服务问题,卢氏县建设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全县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由原先的118人增加到近2000人,实行“村部初审、乡站审核、中心推荐(农信担核保)、银行放款”的贷款流程,贷款时间从过去最少半个月,缩短到4个工作日。

与金融服务体系一起建立的,还有全县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库。根据13类144项定量指标,卢氏县对农户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对每一个人建立信用档案,根据不同的分值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给予5万至20万元纯信用额度。信息系统与银行的数据库融合后,实现了信息查询、“一站式”网上贷款服务功能。

为了防控贷款风险,卢氏建设风险防控体系,建立服务体系监控、风险分担缓释、保险跟进防范、文明诚信激励、惩戒约束熔断五大机制,从贷前信用审核、贷中用途管理到贷后违约追责全程把控,最大限度降低贷后风险,推动银行从“不敢贷”变为“快放贷”。

针对不同的贷款群体,卢氏县提供了“四位一体”、“政银保”、“政银企”、“政融保”四种合作模式,由政府、企业、银行、保险、担保集团、融资等主体参与,按照不同比例分担贷后风险。

[责任编辑:李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