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脱贫好政策 助贫困户实现多年梦想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总有梦想。对于原阳县阳阿乡的李贵英、宋文明、卢海华这三位贫困户来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脱贫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总有梦想。

对于原阳县阳阿乡的李贵英、宋文明、卢海华这三位贫困户来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脱贫梦想:

“四十多年没回家了,现在条件好了,想回家瞧瞧了。”

“养一院子的羊,再养点儿牛,多挣钱早脱贫。”

“把三个孩子都供养到上大学,将来让他们回报社会。”

原阳县政协主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聂光营是阳阿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包乡领导,负责18个村的精准扶贫,也是他们三人一路“追梦”的见证者和帮扶人:“要想实现脱贫梦,贫困户的志气、扶贫人的决心、政府的好政策三项缺一不可。对有目标、有志气的贫困户,我们更应好好帮。”

像聂光营一样,原阳县所有县级领导都分包到行政村,做到全县458个行政村全覆盖。正是因为原阳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的倾力帮扶,才让全县贫困户有了脱贫的底气和希望。

四十年没有回娘家 脱贫想回川见弟弟

“没回去过,没回去过,之前家里穷成那个样子了,回去干啥呀!”7月27日,提起相隔千里的故乡,一直笑呵呵地和大家讲话的李贵英,眼里泛起了泪花。离家四十多年,很久了,久到让李贵英都失去了四川口音。

李贵英今年66岁,年轻时远嫁到原阳县阳阿乡东于铺村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四川。丈夫、公公、婆婆相继患病去世,巨额的医药费拖垮了这个家,李贵英艰难地把几个孩子拉扯长大,还没还清借的债,自己却因心脏病入院了。

“医生告诉我需要给心脏装一个起搏器,得花好几万块钱,当时我就对儿子说,咱不看了。”回到家里,李贵英偷偷地把儿子叫来,给儿子安排自己的后事:“要是给我看病再花七八万,你这一辈子都别想翻身了,现在咱不看病了,能拖几天是几天,到时候我死了,你就花一万多元把事办了,这样我就安心了。”

但儿女们还是想办法筹钱,给李贵英做了心脏手术。能够正常生活后,李贵英一边种地,一边照顾着有精神疾病的儿媳妇以及年幼的小孙子,儿子也终于能安心出去打工了。“县里给李贵英和她儿媳妇都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补助1000多元,看病、吃药都能报销。加上她儿子在外打工的收入,去年,他们一家就脱贫了。”阳阿乡东于铺村第一书记毛磊说。

“去了她家几次,李贵英直念叨四川老家的事。”聂光营告诉记者,“她说,以前太穷,不敢和家人联系,怕娘家人瞧不起,连个电话都没打过,现在脱了贫,就想着回四川老家看看,可她不识字,加上四十多年没联系家人,现在连娘家在哪儿都不知道。”

“娘家有个亲弟弟,今年也60多岁了。俺姐弟俩40多年没见面了,以前是没脸见,现在是想见见不着,想着聂主席老是帮俺穷人,就把这个愿望给他说了。”李贵英抹着眼泪说,“现在做梦都想回家看看。”

但因李贵英不识字,只记得自己家所在县名的方言读法,无法确定老人的老家具体在哪里,寻亲成了难事。“听老人的描述,那个地方很可能是四川省安岳县,不管花多长时间,我们和聂主席会尽全力帮她联系上家里人,实现老人的心愿。”驻村第一书记毛磊说。

养殖资金到了手 致富小羊满院跑

在阳阿乡宋圪垱村村民宋文明居住的院子前,有一个门已经很破旧的老院子。门虽破了点儿,却被锁得严严实实。

“门得锁上,要不小点儿的羊会从羊圈里钻出来偷跑出去。”来到宋文明家时,他外出上班还没有回来,宋文明的妻子陈有勤带着记者来到了她家这个“藏宝库”。

一打开门,院子里的羊就咩咩叫起来,羊圈里大概40多只羊,有山羊、绵羊。陈有勤熟练地走到羊圈前给羊撒料,她的腿有些行动不便。“前些年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就落下了这毛病,孩子多,也就不能出去干活了。”陈有勤告诉记者,家里有四个孩子,公公有癫痫病,婆婆患有脑梗,丈夫不能出远门,只能在周边打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老人看病小孩上学,花钱如流水,日子过得很艰难。

“之前只养了五六只羊,挣个零花钱。那时候我常对丈夫说,要是咱能多养点羊,多挣些钱就好了!我俩天天想着搞养殖,但是没有资金,根本弄不起来呀!”陈有勤回忆道。

提起现在满院的羊,陈有勤激动地说:“这得托聂主席的福。”

2017年,聂光营入户走访时发现,宋文明一家有养羊的经验和意愿,就是没资金。在聂光营的支持下,宋文明申请的5万元扶贫贷款很快就批了下来。宋圪垱村支部书记宋洪省说:“钱一拿到,宋文明就立马盖起了羊圈买了羊。”

养的羊多了,几十头羊“嗷嗷待哺”,为了给小羊提供充足、优质的饲料,宋文明专门去郑州学习了青贮技术,在家附近修了个青贮池,并且买了个二手的大型玉米秸秆粉碎机。“现在有了这个机器,我一个人就行。”陈有勤十分开心。

到了年底,宋文明家的小羊就能卖个好价钱了。因为是养殖初期,能卖的羊还不多,但也能收入个一万多块钱,加上外出打工的钱和各项补助,他们一家今年肯定能脱贫。

“现在聂主席又张罗着帮俺养本地黄牛了,按俺的想法,到明年这时候,养羊要有100多只,养牛也得有七八头,一年收入个五六万不成问题。”7月22日,宋文明把签有他名字和“我是贫困户,立志要脱贫”一行字的红色“决心书”,贴在了自家门口。“大家对我家的事儿这么上心,这脱贫决心书一定要写!”

借住十六年没盖房 誓把孩子送进大学

卢海华腿部有残疾,是原阳县阳阿乡东于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贫困到什么程度呢?自己的房屋破旧,没钱翻修重盖,卢海华一直带着妻子孩子借住在别人家。先是住在邻居卢新记家的老宅,后又住到村民卢振广家,这一住就是16年。提起过往,卢海华有些沉重:“那时候,做梦都想有个自己的房子。”

2013年,大女儿初中毕业,亲戚们都劝他;“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妞妞现在就能打工挣钱了,干几年赶紧盖新房。”可卢海华夫妻的决定让其他人不理解:借钱让女儿去读“3+2”大专班。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就要一万多块,重新盖房的计划也搁置了。

“换作别人,也是先借钱盖房,可是他就是要让孩子读书,这样长远的目光真不是谁都能有的。”聂光营对卢海华赞叹有加,“这夫妻俩再穷都不会苦着孩子,孩子想吃碗胡辣汤,他们买一碗看着孩子吃,自己根本舍不得。”

含辛茹苦的付出有了回报。卢海华的大女儿卢香香今年已经毕业,目前在郑州的一家测绘公司实习,转正后每月工资至少有3000元。大儿子卢香波也刚刚参加完高考,取得了587分的好成绩,顺利被郑州大学录取。小儿子卢香宾虽还在读小学,但也是个听话聪明的孩子。

被识别成贫困户后,卢海华一家告别了家中“因学致贫”的窘境。“女儿上学的最后一年享受到了几千块钱的助学金,两个儿子上学不但没花钱还能领到几百块钱的营养补助,我每月千把块的药钱又能报销,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估计还在天天在为学费发愁呀!”卢海华的妻子感慨道。

少了学费的负担,靠着政府补助和自己的一些积蓄,卢海华把六间新房盖了起来,一家人欢欢喜喜地搬进了这个真真正正的“自己的家”。

有了自己的房子,了了多年的心愿,一向少言的卢海华也变得爱出门了,因为腿脚不方便,家里的电动三轮车成了他的“亲密伙伴”,一有机会就让家里人带他去街上逛逛。“我爸说明天要和我一起去学校拿我的录取通知书,我骑车带他去!”卢香波乐呵呵地说道,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综合来源于河南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胡坤华]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