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脱贫,优化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来源:贵州日报

诞生于贫困家庭不可选择,但改变贫困思维、摆脱贫困命运却可以成为每一个家庭的主动作为。

原标题:脱贫,优化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诞生于贫困家庭不可选择,但改变贫困思维、摆脱贫困命运却可以成为每一个家庭的主动作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要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除了自上而下地打好“四场硬仗”,从政策主导的层面推进脱贫攻坚;还必须自下而上,从贫困家庭内部、个人内心展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维革命”。否则,如果只有外部的扶贫力量“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没有来自贫困人口自身的“内生动力”,脱贫的难度和成本都将大大增加。 

在《贫穷的本质:如何逃离贫穷陷阱》这本著作中,两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曾探讨过“贫困人群如何在艰难环境中做出选择”等话题。从他们的观点来分析,导致贫穷的思维模式大体上有:过于实用主义,只注重眼前看得见的东西;猜忌简单而美好的事物,迷信复杂的解决办法;搁置问题、逃避现实,沉溺于简单的消遣,比如烟酒、电视、赌博、游戏;以赌博的心态看待教育,不尊重个体的不同特质,看不到“扬长避短”带来的长远自由,认可表面化的“优胜劣汰”就是公平等等。相信,这些思维模式导致的现实问题不难引起我们的共鸣。比如,因为短视的实用主义而让孩子辍学;拒绝尝试种植新的经济作物;宁可外出打工,也不相信回乡创业的可行性;拒绝直面贫困的现实,在等靠要中闲散度日、怨天尤人,懒于探索脱贫的路径;甚至出现“宽带下乡”演变成“低俗入户”的情况,部分农村青年不利用先进的生产条件学习新知,反而利用网络沉迷于游戏、赌博、色情等低俗文化……要改变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优化贫困人群的家庭教育。

今年贵州各地的“国际家庭日”系列活动的展开,就触及了以上这些问题。由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贵州美术馆、贵州省家庭教育学会承办的“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展”在贵州美术馆举行;榕江县等各地方妇联、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社会组织,举办了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家庭教育、家长监护责任、女童保护、控辍保学、家庭卫生健康”。这些活动,就是旨在点燃贫困地区一个个家庭内部“自我革新”的星星之火。当然,要真正从根本上让人们摆脱“贫困思维”,还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精准持续发力。比如送文化下乡、有效的心理疏导、促进发达与贫困地区间家庭交流、评选优秀母亲等等,以促进贫困地区各个分散的家庭深入思考并改变自身的问题。

诞生于贫困家庭不可选择,但改变贫困思维、摆脱贫困命运却可以成为每一个家庭的主动作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使命。一个孩子从胎儿期到婴幼儿期,直至成年,其素养与格局的造就往往与家庭教育有更大的关联。只有抓好家庭教育,才能造就良好家风。而在注重家庭观念的中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建立起优秀的家庭教育机制,才能改善整个家庭的命运,让每一位贫困家庭的成员都为自身和社会的进步而革新自我,并以终身的学习、不断的创新为荣。家庭教育的优化,是“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这项工程不可或缺的内容。

[责任编辑:马敏]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